疫情反复,又一批人进入了失眠的队列......
常用的睡眠药有哪些?怎么吃才安全?
失眠的治疗建立在良好的睡眠卫生和心理治疗基础之上。
一些短期失眠患者,当无法完成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时应及时选择药物治疗,因为药物治疗能发挥良好的催眠效能,快速消除失眠症状,避免病程迁延。 失眠药按照作用时间分类:
短效:三唑仑、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
中效:劳拉西泮、替马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
长效:地西泮、氯硝西泮、硝基西泮、氟硝西泮、氟西泮
药物种类这么多,医生们是如何决定给患者用哪一种呢?
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快速、有效、安全、不易产生药物依赖。
总结各类研究证据,指南建议首先考虑使用唑吡坦、佐匹克隆或右佐匹克隆。
因为这三种药有着相对好的特点:起效快,半衰期相对短,较少产生日间困倦,药物依赖较传统镇静催眠药降低,安全性提高。
至于选择这三种药中的哪一种,与所在医院药房情况,医生用药习惯,还有药物的特点有关(如佐匹克隆可能产生口苦,很多患者不能接受)。
尽管是首先推荐的药物,然而由于个体差异,上述3种药物不能做到对所有患者发挥作用,有些患者服药后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一点效果也没有,有些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差或者产生了不良反应,这时医生就要考虑换用作用机制稍有不同的中-短效的药物,部分患者反而对这类短-中效的苯二氮䓬类药物敏感,有较好的效果。
从药理学机制来讲,短-中效的苯二氮䓬类药物,起效相对迅速,但半衰期就相对长一些了,可能对日间功能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疲劳、头昏、乏力、思睡等;并且潜在的药物滥用风险相对增加。
而短效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如三唑仑,尽管起效迅速,但是成瘾性高,在我国属于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不推荐其作为治疗失眠的药物。
不管如何,临床无论选择哪些药物,都要遵守的原则是:
给药方式:按需服药(比如上床后30分钟仍不能入睡;第二天有重要工作),推荐间歇治疗,每周使用3-5天,而不是连续每天晚上使用。
用药疗程:尽可能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4周。如果服药时间超过4周,应当每个月对睡眠状况和药物使用状况进行评估,必要时改变治疗方案。
换药与停药: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连续使用药物的患者,应当避免突然停药。因为突然停药可能带来严重的撤药症状以及失眠的反弹。
注意事项:使用以上药物,切勿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重对神经系统的抑制;服药治疗阶段,高空作业、精细操作、驾车等事项请暂时停止,因为服药可能影响注意力。服药后,尤其老年人需要立刻上床准备睡觉。因为某些安眠药会引起共济失调或者肌张力下降,增加跌倒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