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武汉一家公司因为卖高价菜,被顶格处罚300万,连人民网都大喊“罚得好”。
2020年2月4日至2020年2月29日期间,武汉土家二妹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在电商平台上销售蔬菜,订单量共计6630份。
其中,网售西红柿价格22元/公斤、四季豆价格36元/公斤、胡萝卜价格25元/公斤。
而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有限公司提供的上述蔬菜同期价格分别为:西红柿7.5元/公斤,四季豆16元/公斤,胡萝卜4元/公斤。
此外,该公司网店中茄子7元/个,鲜玉米10元/个,白萝卜6-8元/个。
武汉市市场监管部门的《告知书》称:这种销售方式客观上造成了消费者的恐慌情绪,推动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蔬菜价格过快上涨,情节极其严重,性质极其恶劣,影响极坏,且经市场监管部门约谈和告诫仍拒不改正,遂依法作出上述决定。
你觉得这个菜贵不贵?
我相信,身在武汉的普通市民最有发言权,欢迎你们留言。
下面我想分析一下这个菜价到底贵不贵,为什么贵,按哄抬物价处理合不合适?
简单计算,该公司网店菜价是批发公司价格的多少倍:西红柿2.9;四季豆2.3;胡萝卜6.25。
翻番的卖,你是不是觉得这个价格有点坑?
好,那我们来看看,没有封城、病人寥寥、全国各地优先保障的首都北京。
以下是今天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蔬菜均价和某电商平台在京网点菜价的比较:
反正我查完买菜app,感觉好恐慌。
热烈期盼武汉市市场监管局来北京严格执法,我也想吃批发价的菜。
你要是有兴趣也可以考察一下你所在城市,看看批发市场的价格和超市的价格、网店价格相比如何。
为什么批发零售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影响差价的首要因素是损耗,果蔬属于典型的易腐败、易损耗的商品。以损耗最大的叶菜为例,放时间长了水分蒸发,叶子发黄甚至烂掉,菜叶因挤压、打捆而脱落、破损等等。这些损耗有多大呢?大到超出你的想象!北京农学院的论文《北京市4种叶类蔬菜主要供应链模式损耗率的研究》有这样的数据。
生菜、芹菜、油菜、菠菜,农超对接平均损耗率36.05%;超市自有品牌平均损耗率32.64%;散户-农贸市场模式平均损耗率24.70%。
生菜平均损耗率最高可达45.81%;其次是菠菜39.95%;油菜16.58%。
换句话说,生菜从批发市场到零售端卖出去,仅仅因为正常损耗就已经价格涨了1倍。
影响差价的第二个因素就是菜以外的成本。
从批发到零售环节需要分拣、清洗、包装、打标签、物流之类的人力投入。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需要库房、经营场所的房租、水电,如果是上网卖,除了网费还有网络平台的抽成。
这些都是钱,最后还是需要消费者来买单。
从上面这两点你就能明白,为什么露天农贸市场的菜便宜,因为损耗相对小,场租非常少,个体户人力成本忽略了。(他们赚的差价实际上是自己的人工费)而网上的菜,往往比超市还贵,因为它损耗大,配送到家,平台要抽成等等。
当然,超市、网店偶尔也会有特价菜促销,不过那是吸引顾客的招数,就是个鱼饵而已。所以,从进货价来看,武汉那个商家除了胡萝卜确实有点贵,其他菜的价格相当合理。(你还得考虑特殊时期的物流、人力成本可能更高)为什么罚他,可能还有别的原因,比如“不服管教”,但哄抬物价,似乎有点牵强。
最后,根据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影响价格的最终还是供求关系。
所以我有如下疑问:
1、上网买菜的人,货比三家的能力比一般人强,既然卖出了6630单,又不是强买强卖的,如果有更物美价廉的选择,怎么会去买“高价菜”?电商平台也不止一个,一个平台上的商家不止一家,其他人的价格如何?
2、如果政府提供的“平价”蔬菜品种丰富、供应充足、上门及时,为什么一个日均供应量不足300单的小商家就能让900万人口的武汉大市场“产生恐慌情绪,推动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蔬菜价格过快上涨”?是抬举了他,还是贬低了自己?
3、一些国营连锁超市可以0利润甚至亏本卖菜,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商业化运作的公司,合适吗?在这个时候,是限制价格更有利于增加供应,还是放开价格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