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爱鸟人士谨防“鹦鹉热”

中国微生物学会
传播微生物科学相关知识
收藏

(图片来自网络)

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尤其是鸟类。一天,他在集市上看到一只色彩斑斓的鹦鹉,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小明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只鹦鹉,把它带回了家,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小彩”。小明对小彩精心照料,每天都会和它玩耍,给它喂食、换水。然而,没过多久,小明开始感觉身体有些不舒服。他先是觉得浑身乏力,接着就发起了高烧,体温一度达到了39度多。而且他还不停地咳嗽,头痛得厉害,就好像有一把锤子在脑袋里敲打一样。

小明以为自己只是得了普通的感冒,便吃了一些退烧药和感冒药,想着休息几天就会好。可是,几天过去了,他的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开始感到呼吸困难,肌肉酸痛得厉害。小明的家人赶紧把他送到了医院。医生经过详细的各类常见病原体检查也没发现是什么原因。无耐之下对小明的肺泡灌洗液进行了宏基因测序检测,第二天报告检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序列。经询问小明接触史,才确诊小明感染了一种比较少见的病原体——鹦鹉热衣原体。

医生告诉小明和他的家人,鹦鹉热衣原体既不同于细菌,也不同于病毒,是一种很特殊的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主要引起鹦鹉热。鹦鹉热好发冬春季‌,但夏秋季也有病例发生。与受感染的鸟类(如鹦鹉、鸽子、鸭等)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密切接触是鹦鹉热衣原体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例如,清理鸟笼、喂食、抚摸鸟类等行为都可能使人们接触到病原体。从事家禽养殖、鸟类交易、兽医等职业的人员,由于频繁接触鸟类,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的风险相对较高。当受感染的鸟类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含有鹦鹉热衣原体的飞沫释放到空气中。这些飞沫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后,被人吸入就可能导致感染。在一些鸟类密集的环境,如鸟类市场、养殖场等,空气传播的风险相对较大。‌这种病原体一旦进入人体,**潜伏期通常为5-14天,最长可达一个多月,**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像发热、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等。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小明在医院里接受了专门的治疗,医生给他用了针对鹦鹉热衣原体的抗生素,并且嘱咐他要好好休息,加强营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从那以后,小明对鸟类的喜爱依然没有改变,但他也更加小心了。他知道了尽量避免接触受感染的鸟类,不要饲养来源不明的鸟类,尤其是野生鸟类。如果饲养鸟类,应定期对鸟笼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与鸟类过于亲密接触。在鸟类市场、养殖场等场所要佩戴口罩,避免吸入含有病原体的飞沫。

从事家禽养殖、鸟类交易、兽医等职业的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工作服等防护用品。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洗手、洗脸,更换衣物。加强对鹦鹉热衣原体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鹦鹉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且有与鸟类接触史,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作者简介:刘东立,主任医师,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所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陕西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传染病疫情防控及病原学检测研究工作。

内容来自:陕西省微生物学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