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那些熟悉的"痛"与"不痛"
在医院或体检中心抽血时或是献血时,有时一针下去疼得“龇牙咧嘴”,有时却几乎感觉不到疼痛。甚至在同一天内,指尖血和静脉血的感受也会截然不同!这种看似随机的疼痛感差异,实际上隐藏着很多复杂而有趣的生理机制。
今天,我们就看下这个医学现象,看看采血疼痛背后的那几层科学。
一.第一层:了解,疼痛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我们知道,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正如医学所定义的,它包含两个互补的方面:一是身体特定部位的局部感觉,二是程度不等的不愉快感受。这意味着,同样的刺激,不同的人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疼痛感受。
但疼痛的产生并非完全主观。它有着明确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即当皮肤受到损伤性刺激时,分布在皮肤中的自由神经末梢会被激活,这些"疼痛传感器"就像忠实的哨兵,将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
二.第二层:探索,解剖结构决定着感受差异
1.指尖血采集(扎手指):密集的"传感器网络"
指尖是我们触觉最敏感的部位之一,在这里,分布着极其丰富的神经末梢。研究表明,指尖区域的疼痛感受器的密度远超身体其他部位。当采血针刺入指尖时,就像在一个布满警报器的区域引爆了"一个地雷"——大量的疼痛信号同时被激活并涌向大脑。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指尖血的采集通常会比其他部位更疼。研究也发现,选择指尖以外的替代部位(如手掌)进行毛细血管采血,可以显著减少疼痛感,因为这些部位的神经末梢密度相对较低。
2.静脉血采集(俗称的抽胳膊等):复杂的解剖变异
静脉采血的疼痛感差异则更为复杂。因人而异,在最常见的肘窝区域(常用的静脉采血部位)存在显著的不同。血管和神经的走向在不同个体间差别也很大,就像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地图"一样。
当采血针恰好避开了主要的神经分支的时候,疼痛感会明显减轻。但如果不幸刺中或接近神经,就可能产生剧烈疼痛,甚至出现放射性的疼痛。医学文献报告显示,静脉穿刺相关的神经损伤发生率约为1/21,000至1/67,000,虽然概率不高,但也确实存在。
三.第三层:深入,技术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1.医护的"技艺"
实战经验丰富的医护有时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们对血管和神经走向有自己的理解,有的能够准确判断最佳的穿刺点和角度。手法上稳准快,一针见血,有时就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组织损伤和疼痛的产生。
2.器械的"精密程度"
现代医学下,医疗器械的设计也越来越注重患者的舒适度。例如:
针头的粗细:更细的针头造成的组织损伤更小,疼痛感自然减轻
针尖的设计:三棱针尖相比传统针尖能更顺滑地穿透皮肤
采血的装置:优化的采血装置能保证恒定的穿刺深度和速度
这些技术改进就像给"疼痛传感器"装了个"消音器",让采血过程更加舒适,疼痛也就更少。
四.第四层:洞察,心理与环境因素的"放大器"效应
Ⅰ心理状态的"调色板"
很多时候,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会放大疼痛感受。当我们处于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整个身体会进入"高度警戒"的状态,这时的疼痛阈值就会下降,即同样的刺激也会产生更强烈的疼痛感。
相反,在放松、安全的环境中,副交感神经系统占主导,疼痛阈值提高,疼痛感会明显减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熟悉的环境中、由信任的医生操作时,采血往往不那么疼。
Ⅱ注意力的"聚光灯"效应
当我们过度关注即将到来的疼痛时,大脑中的疼痛处理网络随即被"预激活",就像提前调亮了"疼痛聚光灯"。而当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分散时(比如与医生聊天、看手机刷视频等),疼痛感会明显减轻。
Ⅲ既往经验的"记忆印迹"
如果之前有过痛苦的采血经历,大脑有时会形成"痛苦记忆",在面对相似情境时会自动激活防御机制,增强疼痛感受。相反,积极的既往经验也会形成"安全感",从而减轻疼痛预期。
五.第五层:理解,个体差异的生物学基础
A.遗传背景的"基因密码"
基因的不同,让疼痛感受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某些基因的表达会影响疼痛信号的传导和处理,造成"天生的"疼痛敏感性差异。
有些人则像天生配备了"高级疼痛过滤器",对疼痛刺激就不太敏感;而另一些人则像装了"疼痛信号放大器",对轻微刺激就有着强烈的反应。
B.年龄与性别的"调节器"
研究也表明,疼痛感受会随着年龄而变化。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敏感度降低,对于疼痛的敏感性就可能下降。而在不同性别间,由于激素水平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差异,疼痛感受也会有差异。
六.现代医学下:让采血体验更舒适
基于以上科学,很多医院也采用了一些策略来改善采血体验:
对检查者而言,比如:
保持放松的心态,深呼吸
转移注意力,多说说话或者看下手机
也可告知医生既往采血的特殊经历
充分休息,避免空腹太久
对医护人员而言: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和器械
采用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适当沟通减缓压力
有个温馨、安全的环境,等等
最后:互相理解,温暖人性
现在我们知道,采血疼痛感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层面。了解这些方面,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采血过程,也让我们对自己有着不同的期待。
在医学上,采血是医学检查和诊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我们用科学的眼光理解这个过程时,那些曾经令人困惑的"疼"与"不疼",还有着另外一层温暖与人性的答案。
参考资料:
1.初级保健机构中静脉穿刺相关的前臂外侧皮神经损伤。ScienceDirect (2022)
2.静脉穿刺后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两例报告。PMC (2021)
3.静脉穿刺后桡神经损伤。PMC (2017)
4.静脉穿刺诱发的神经性疼痛:临床综合征及其与实验性神经损伤模型的比较。ScienceDirect (2001)
5.指尖与手掌部位采样对糖尿病患者疼痛感知及毛细血管血糖水平变化的比较。PMC (2020)
6.疼痛的解剖学和生理学。NCBI书库
7.静脉穿刺采血诱发持续性疼痛的发生率及预后:一项为期5年的观察性研究。《疼痛医学》(2012年)
8.体感系统。神经科学在线: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