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技术参数
|| ||
大跳台场地分为两种,一是在城市内的场地,一般有临时搭建场地(例如鸟巢)和永久性场地(例如首钢大跳台);另一种是在雪场的雪道上用雪塑形地场地。不论是那种场地,基本的尺寸是一样的。总落差建议落在42-47米间,总长度200-260米间,雪道坡度建议在15-18度间。
出发区:25米深36米宽,0度平面,造雪量4千立方
助滑区:城市大跳台建议坡度36-38度,长度在40米,造雪量8千立方(城市赛场)或1.5万立方(雪道赛场)
过渡区:14米加上8米,0度
跳台区:10米宽18米长,36-38度,滞空平台21米,造雪量2千立方
落地坡:上宽不小于24米,下宽不小于36米,长45-50米,36-38度,造雪量1万方(城市赛场)或4-5万立方(雪道赛场)
终点区:36米宽,30米长@0度,造雪量6千立方
总造雪量2.4万立方(城市赛场);6-8万方(雪道赛场)
二、场地要求
大跳台助滑坡要允许参赛者调整起跳速度,着陆区要有足够的角度,以确保参赛者们能够顺利且平稳的着陆,且符合运动员的飞行轨迹。
至少有一条从终点区至出发区的索道设备运力,出发区设置取暖房或帐篷,供运动员休息及后勤保障使用。
在BA场地上除了赛场上的跳台,不能存在对运动员安全不利或带来阻碍的任何障碍物。两侧以B网将赛道与非赛道隔离,可在无安全考量且视线良好区域设立观众观赛区和媒体拍摄区。为发挥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起点和终点区应选择在运动员能完成动作的开阔地带。
如使用视频裁判系统,裁判塔可设置在场地的任何位置。如未使用视频裁判系统,裁判塔应设置在跳台的一边(理想角度45°),能够清晰地看到助滑区,起跳区和着陆区。
三、主要功能区域设置
(一)起点区
出发区域除出发运动员及1个陪同教练员和出发区官员以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
(二)运动员准备区域
运动员准备区必须足够平坦宽敞,供运动员做赛前准备,供教练、工作人员及媒体团队进行工作。
(三)出发平台
出发平台,需能让选手以合适的速度和动力进入赛道开始比赛,且不能让运动员有尝试比赛动作的机会。出发平台应该是一个平坦和水平的区域,允许选手在佩戴装备的情况下,以轻松的站姿开始比赛。
(四)结束区
结束区应平坦宽阔,运动员可以控制速度停止。出口必须设置好,以便竞赛者在离开结束区前可以完全停止,并取下比赛装备。
结束区必须对接近终点的选手清晰可见。结束区需宽敞且有一定坡度,能够平稳滑过。该区域必须提前准备好。
结束区应被完全封闭,并应加以布置,以便为官员、媒体和观众提供最好的观赛视角。同时,任何未经授权的人不得进入。
结束安装和封闭时,应进行设置适当的保护措施。
四、场地器材
(一)场地塑形
出发区上方必须设置地锚,配合装有卷扬机的公园版压雪车对全部场地进行塑形工作。最佳设备配置:公园版压雪机一辆,卷扬机公园版压雪车一辆。出发区上方在地锚和出发区之间要有足够的空间造雪和压雪车工作区。有经验的手修塑形专家,有经验的单双板推雪员,相关的塑形工具,音响和现场播音设备。
(二)安全/安全设施
场地必须被栅栏封闭起来(围栏/线绳)。在赛道的关键位置,要求安装安全防护设施(防护垫,安全垫,安全网等)。
(三)场地划线
比赛场地的地形应使用染料进行标记,起跳台前和两侧及落地坡都需要划线,起跳台需要标示中心线,一般跳台区落地坡的线每5米间隔划一条线,划线要超过落地坡长度1/2。
(四)风向标
场地须设有1个风向标在出发区,风向标应由长1米、宽5厘米的颜色艳丽的彩色塑料物质制成。在跳台区的起跳台两侧也要插上小尺寸的风向旗。
(五)视频系统
赛事摄影:出发区一台机位,跳台区一台机位,终点一台机位(空中无人机跟拍一台机位),一台雪上摩托车(雪道大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