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外科常识40:教你在家认识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
富源县人民医院 章锋
2025年9月2日星期二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CBDE)是治疗胆总管相关疾病的微创外科手术,它具有伤口小、恢复快、疼痛轻的优势。作为居家常识了解,我们重点是明确“它治什么、怎么回事、术后在家要注意啥”,帮助配合治疗或促进康复。
一、先搞懂:什么情况需要做这个手术?
当胆总管里出现“问题”,且需要通过手术处理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常见适应症包括:胆总管结石:最主要原因。结石可能堵塞胆管,导致腹痛、发烧、黄疸(皮肤/眼睛发黄),甚至引发胆管炎、胰腺炎,需要手术取出结石。梗阻性黄疸(原因不明或需手术):比如怀疑胆管狭窄、肿瘤(如胆管癌、胰头癌)压迫胆管,需通过手术探查病因,并解除梗阻(如放支架、切除病灶)。胆总管扩张(需明确原因):B超、CT等检查发现胆总管明显扩张,但不清楚是否有结石、狭窄等问题,需手术探查确认。
二、手术基本流程:微创为主
腹腔镜手术的核心是“打小孔操作”,而非开腹,流程可简化为3步,居家理解即可:术前准备:需空腹(术前6-8小时不吃饭喝水),需要做血常规、肝功能、B超、MRCP(胆管磁共振)等检查,明确结石/梗阻位置;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提前插胃管、尿管。手术过程(全麻,患者无疼痛):医生在患者腹部打3-4个小孔(每个约0.5-1厘米),插入腹腔镜(带摄像头的细管,能实时显示腹腔内情况)和专用手术器械。通过器械找到胆总管,切开一个小口,用取石网篮取出结石(若结石大,可能先碎结石再取);若有狭窄或肿瘤,会同时处理(如放胆管支架、切除部分组织)。多数患者术后会在胆总管内放一根“T管”(橡胶管,一端在胆管内,一端从腹部小孔引出),作用是引流胆汁、支撑胆管,避免术后狭窄,通常术后1-3个月再通过小手术拔出。术后苏醒:手术结束后,患者会在麻醉恢复室苏醒,观察1-2小时后送回病房,一般术后1-2天可下床活动,5-7天左右拆线(小孔伤口愈合快)。
三、居家重点:术后护理及异常情况提示
如果家人朋友做了这个手术,回家后(或仍在住院时)的护理重点的这4点:1. 伤口护理:别碰水,防感染。腹部小孔伤口拆线前,保持干燥清洁,可擦澡,避免摩擦;若伤口有渗液、红肿、疼痛加重,可能是感染,及时联系医生。
拆线后1周内,也尽量别用力抓挠伤口,避免伤口裂开。2. T 管护理(若带管回家):重点是“别拽、观察引流液”固定好管子:T管会用胶布固定在腹部,日常活动(如走路、翻身)时要小心,别不小心拽到,避免管子脱落(脱落可能导致胆汁漏,需紧急处理)。观察引流液:每天看T管引出的胆汁颜色(正常是金黄色或深绿色)、量(每天约200-500毫升,太多或太少都不正常);若引流液突然变浑浊、带血、有臭味,或腹部出现胀痛、发热,可能是胆管感染或管子堵塞,立即就医。定期换引流袋:引流袋满了要及时更换(用无菌操作,可找社区护士帮忙),避免细菌滋生。3. 饮食调整:从清淡到正常,循序渐进。术后1-2周: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比如米汤、粥、烂面条、蒸蛋,避免油腻(如肥肉、油炸食品)、辛辣(辣椒、大蒜)、生冷食物,减轻肝脏和胆管负担。术后2周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可吃瘦肉、鱼、蔬菜、水果,但仍要少吃高脂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防止胆汁分泌过多,刺激胆管)。特别提示:若吃了某类食物后出现腹痛、腹胀,下次尽量避免。4. 异常情况:出现这些症状,必须立即就诊。术后回家若有以下情况,可能是并发症(如胆汁漏、胆管炎、胰腺炎),别拖延:
腹痛突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皮肤/眼睛再次发黄,尿色变深(像浓茶);发烧(体温超过38.5℃),伴寒战;恶心呕吐频繁,无法进食;T管脱落、引流液突然消失或大量增多。
四、重点提醒:别混淆 “腹腔镜”和“ERCP”
很多人会把“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和“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搞混,两者都是处理胆管问题,但区别很大,居家了解可避免误解: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CBDE):操作方式:腹部打小孔,微创外科手术;适用情况:结石大/多、胆管狭窄/肿瘤,需探查或手术处理;创伤程度:略大(有腹部伤口);术后恢复:5-7 天拆线,需住院 3-5 天。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从口腔插入内镜,经胃/十二指肠到胆管,属“内镜操作”(非开刀手术);适用于小结石取出、放支架(如晚期肿瘤姑息治疗)、明确诊断;创伤更小(无伤口);多数当天或次日出院。
总之,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是成熟的微创技术,居家了解重点常识(适应症、术后护理、异常情况),能更好配合康复、减少焦虑。若有具体疑问,一定要及时咨询主治医师或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