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建筑能耗占全球20%-40%,机器学习如何让办公楼变身“节能高手”?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夏天办公室空调太冷、冬天暖气过热,这种“冰火两重天”的体验不仅影响舒适度,更造成巨大能源浪费。全球建筑能耗占比高达20%-40%,而传统能源管理依赖人工监控,效率低下。近日,《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发表的研究指出,机器学习(ML)技术正成为建筑节能的“智能管家”,但现有系统仍需突破“只懂技术不懂人”的瓶颈。

从“人工抄表”到“AI预测”:机器学习的四层节能魔法

研究提出机器学习驱动的建筑能源管理(BEM)四层框架,像给建筑装上“智能神经系统”。最底层是感知层,通过温度传感器、红外摄像头等设备收集环境数据,比如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统计实时 occupancy,精度可达90%以上;中间的数据层是“能源数据清洗工厂”,处理传感器收集的异构数据,比如将天气记录、电表读数等不同格式数据标准化;算法层则是“节能大脑”,主流算法有人工神经网络(ANN,占37.5%)、支持向量机(SVM,21.4%)等,能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测能耗——某商业大厦用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 hourly 用电量,误差仅8%;最上层应用层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定制方案,商业建筑(45.7%)侧重空调系统优化,住宅(39%)则聚焦家电能耗分析。

现状:商业建筑成“节能主力”,施工阶段却成“盲区”

数据显示,现有研究中45.7%聚焦商业建筑(如办公楼、商场),39%关注住宅,实验室和工业建筑占比不足20%。这些系统能通过“历史能耗+天气数据”预测未来需求,比如某办公楼用SVM算法将空调负荷预测精度提升至92%,每年节电15%。但研究存在明显短板:60%以上的研究集中在建筑运营阶段,施工阶段(如建材生产、工地设备能耗)被严重忽视,而这部分能耗占建筑全生命周期的10%-20%。此外,仅41%的研究能识别“隐性能耗因素”,比如从“用久不发烫”推断设备散热性能,多数系统仍将“屏幕分辨率”(技术参数)与“视觉舒适度”(用户感受)混为一谈。

未来:让AI懂“人情世故”,太阳能与电网智能联动

论文指出,机器学习在BEM中的突破需迈过五大关卡。首先是读懂人类行为,比如通过摄像头识别会议室 occupancy,自动调低无人区域空调功率;其次是可再生能源“无缝衔接”,解决太阳能、风能的间歇性问题,让建筑电网像“智能拼图”一样平衡供需;第三是数据安全防护,随着物联网设备增多,传感器数据传输需加密,防范黑客篡改电表读数;第四是覆盖全生命周期,从设计阶段的能耗模拟,到施工时的建材碳排放监控,再到拆除后的废料处理能耗分析;最后是自动故障诊断,用红外图像识别空调异常振动,提前预警避免能耗激增。

目前,机器学习在BEM中的应用仍处于“技术融合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后,未来办公楼可能像“会呼吸的有机体”——根据阳光强度自动调光,依据员工通勤规律预热会议室。

评论
包庆华
太傅级
阅读
2025-08-23
内蒙古赵华
少傅级
阅读
2025-08-2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