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老人摔断髋部怎么办?神经阻滞 + 科学管理助康复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王奶奶今年92岁,上周在家不慎绊倒,髋部传来一阵剧痛,站都站不起来。送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医生说需要手术,但家人心里打鼓: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手术风险大不大?用什么麻醉方式更安全?术后能恢复好吗?

像王奶奶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随着年龄增长,老人骨头变脆,肌肉力量减弱,哪怕是轻微的摔倒都可能导致髋部骨折。只要做好术前评估,选对麻醉方式,再配合科学的围术期管理,多数老人都能顺利康复。

为什么老人髋部骨折这么危险?

髋部是大腿和腰部连接的部位,发生骨折后老人不仅没法走路,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卧床时间一长,容易出现肺部感染、下肢血栓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而且,老年患者往往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所以,及时科学的治疗和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神经阻滞:老年患者更安全的麻醉选择

提到手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全麻”—睡着后一觉醒来手术就做完了。但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全麻可能会对呼吸、心脏造成一定影响。

这时候,“神经阻滞”这种麻醉方式就体现出了优势。简单来说,神经阻滞就是医生找到支配髋部的神经,把局部麻醉药物精准地注射到这些神经周围,让髋部暂时失去痛觉,就像给特定区域“断电”一样。

这种方式有三个好处:一是止痛效果好,能大大减少疼痛带来的不适;二是对全身影响小,不会像全麻那样抑制呼吸和心脏功能,尤其适合身体底子比较弱的老人;三是术后恢复快,有利于术后更早地活动肢体,更好地预防并发症。

手术前,医生要做哪些“体检”?

为了让手术更安全,术前医生会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就像给汽车做“全面保养检查”一样。首先是基础病的检查。比如,测血压看看高血压控制得怎么样,查血糖了解糖尿病的情况,做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功能,拍胸片或做肺功能检查看看肺部是否健康。

如果有问题,会先进行调整,比如把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再手术。其次,医生还会关注老人的营养和精神状态。营养跟不上会影响伤口愈合,所以会通过一些检查看看老人有没有营养不良。同时,也会了解老人的认知情况,避免术后因为意识不清导致护理困难。另外,还要通过 X线、CT等检查,清楚了解骨折的具体情况,方便制定手术方案。如果有贫血、电解质紊乱等问题,也会在术前进行纠正。

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繁琐却关键,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配合,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从患者自身来说,除了要严格遵守禁食禁水的要求(一般是手术前 6小时不能吃东西,2小时不能喝水),还要做好个人卫生。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用温水擦身,重点清洁手术区域周围的皮肤,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同时,要取下身上所有的饰品,比如项链、耳环、戒指等,一来避免饰品影响手术操作,二来防止手术中因体位变动导致饰品损坏或划伤皮肤。如果老人有活动假牙,也要提前取下,防止手术中假牙脱落造成误吸。

家属在术前要配合医生做好信息沟通。要把老人平时的用药情况详细告诉医生,包括吃什么药、剂量多少、每天吃几次,特别是长期服用的降压药、降糖药等,医生会根据这些信息判断手术前是否需要调整用药。还要向医生说明老人的过敏史,比如对某种药物、食物或医疗器械过敏,这能帮助医生提前做好防范。另外,家属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多安慰老人,缓解他们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可以给老人讲讲轻松的话题,或者陪他们看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让老人以相对放松的状态迎接手术。

医护人员会做一系列专业准备。他们会为老人建立静脉通路,通常是在手背或手臂上扎针,通过这个通路补充液体,维持身体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为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失血等情况做好储备。对于疼痛明显的老人,医生会根据情况提前使用合适的止痛药,减轻老人的痛苦。同时,医护人员会对手术区域进行标记,确保手术部位准确无误。他们还会准备好手术中可能用到的各种器械和药品,并检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会再次核对老人的基本信息、手术方式等,确保各项信息准确匹配。

如果老人有一些特殊情况,术前准备会更加精细。比如糖尿病患者,医生会密切监测血糖变化,通过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把血糖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这样能减少术后伤口感染的几率。对于有心脏病的老人,可能会进行更详细的心脏功能检查,必要时请心内科医生会诊,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心脏的方案。

手术中的管理

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像精密仪器一样协同工作,时刻关注老人的状况,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在神经阻滞操作时,医生会先在超声的“实时导航”下,清晰看到髋部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分布,就像拿着放大镜找目标一样,精准定位需要阻滞的神经。接着,会用专门的细针慢慢靠近神经,过程中可能会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当针尖接近神经时,老人会感觉到腿部有轻微的跳动,这说明定位准确,之后医生会将适量的麻药缓缓注入,整个过程一般十几分钟,老人不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可能只会觉得轻微的酸胀。

生命体征监测更是重中之重,就像给老人的身体装了“警报器”。监护仪会实时显示血压,一旦血压波动超过正常范围(比如收缩压突然降到 90mmHg以下或升高到 160mmHg以上),医生会立即采取措施,如调整输液速度或使用降压、升压药物。心率也是重点监测对象,正常情况下维持在 60~100次/分钟,若出现心率过快(超过100次/分钟)或过慢(低于60次/分钟),会排查是否是麻药影响或疼痛刺激等原因,及时处理。血氧饱和度则通过夹在手指上的传感器监测,必须保持在95%以上,若低于这个数值,会给老人戴上氧气面罩,增加氧气吸入量,确保身体不缺氧。此外,还会监测呼吸频率,观察老人的呼吸是否平稳,有无呼吸浅慢等情况。

体温保护也丝毫不能松懈。手术间的温度会控制在 24~26℃,医护人员会给老人盖上保暖毯,这种毯子能通过调节温度保持老人身体温暖。对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情况,还会使用加温仪对输入的液体和血液进行加温,避免低温导致老人出现寒战、凝血功能下降等问题。

手术中还可能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医护人员都有预案。比如万一出现药物过敏,虽然这种情况很少见,但医生会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的使用,同时注射抗过敏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术中出现少量出血,会及时用止血药物或通过电凝止血;若出血较多,会根据情况输血,维持血容量稳定。

手术后的护理

术后护理是康复的关键。首先要做好止痛,医生可能会采用持续神经阻滞或者让老人口服止痛药,尽量让疼痛不影响休息和活动。其次,要鼓励老人尽早活动,比如在床上做踝泵运动--脚踝用力向上勾再向下踩,通过这样的动作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血栓。家人也要帮老人定期翻身、拍背,协助排痰,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

还要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情况,防止感染。在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的食物,帮助骨头愈合。同时,也要关注老人的心理状态,多陪伴、多安慰,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老年髋部骨折虽然凶险,但只要选对治疗方式,做好术前评估和围术期管理,大多数老人都能重新站起来。作为家人,要多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生,帮助老人顺利度过这个难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