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彼岸花随想

植物界LSBG
原创
庐山植物园筑植物结界,敬草木敬未知,以敬畏之心延续绿色使命。
收藏

题序:

陈政老师是从庐山走出去的文人,无论对庐山还是庐山植物园都饱含深情,这篇随笔借花抒怀,在征得陈老师同意后,我们刊载在植物界科普号上。植物在社会生活中,专业属性只是它的根本,在公众心里理解各不相同,或许是欣赏个体,也或许是文化符号,亦或习俗传承,透过文人随笔赏花更能理解植物与社会生活的多元融合。感谢陈政老师对植物界的支持,对庐山植物园的支持!

人物介绍:

陈政,男,1954年生,江西武宁县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江西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文艺学会副会长兼美术评论委员会主任,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前两天庐山植物园里,见到了一株花。朋友告诉我,这花叫做“彼岸花”。

因为其“花、叶永不相见”,便被人借佛教的“轮回”观念为之命名。

花开在庐山植物园的“科普馆”外面,不特别留心,绝对会“失之交臂”。

让我们循着这三个字——“彼岸花”——回溯到中文的幽深之处,看一场古人如何把植物学、哲学与诗学折叠进一个词汇,变成了“命名事件”。

我以为有以下四层意义:

1、被佛典点亮的词义迁移

查:“彼岸花”,最早的本草书只叫它“金灯花”“龙爪花”,描述鳞茎、花色与毒性,完全是实用取向。东晋《南方草木状》记为“金灯”,言其“秋开花,色正赤,可玩而毒”。到了唐宋,佛典大量音译“波罗蜜多”一词,民间把“波罗”谐音成“彼岸”,于是出现了“彼岸花”的口语用法。南宋《梦粱录》里已见“彼岸之时,岸花如火”——“彼岸”既指秋分前后的“秋彼岸”法会,也指梵语 的“到彼岸”之意。一个植物名,就这样被佛学的时空观重新照亮:花不见叶、叶不见花的“生生错开”,被读作“生死隔岸”;而秋分时节扫墓的“彼岸会”,又把此花推到坟前路边,成为人间与冥界的视觉中介,有点花中“奈何桥”的味道。

2、用汉字给梵语做一次“换装”。

敦煌遗书《尊胜咒》最早把梵语 Mañjūṣaka 音写为“曼珠沙华”。古人没有停留在纯记音,而是让这三个字各自携带意象:

• “曼”有“延展、柔美”之意,摹花瓣披垂之形;

• “珠”点出花蕊如宝珠攒聚;

• “沙华”则借“沙”之细碎与“华”之繁华,暗示成片开放如红海。

于是,一个外来音译词在中文汉字里获得了“形象红利”:音与义双重贴合,成为梵汉合璧的典范。后来日本人把 Mañjūṣaka 固定写成“曼珠沙华”,再回流中土,使得今天的我们看到这四个字,既觉梵音袅袅,又见花影摇摇。

3、彼岸花为何成了“中国式的忧郁”?

我们古人给植物取名,常把“可感的植物特征”转换成“可思的生命情境”。“彼岸花”恰好踩中了这个转换中的三条经验:

1. 物候经验:秋分开花,正当“阴阳割昏晓”,最易触发人对死亡的感知。

2. 生理经验:花叶不相见,像人世间“对面不相识”的遗憾。

3. 宗教经验:佛会扫墓,让此花成为“渡亡”的现场布景。

于是,“彼岸花”在汉语里不只是标签,而是一套“隐喻装置”:看到花,即激活一整套关于离别、轮回、相思的文化脚本。清代岭南诗人黎简写“彼岸花开红欲燃,不知燃得几人魂”,就是把花的视觉热度直接兑换成情感灼痛。

回到庐山植物园现场:当科学命名与诗意命名握手。

4、 今天,植物园的工作人员在庐山给 Lycoris radiata 挂上了拉丁名牌,精确到属、种、品种,这是“科学的命名”。但旁边的解说牌仍写着“彼岸花、曼珠沙华”,这是“诗学的命名”。两种命名并置,恰好呈现汉语世界的双层语法:

• 拉丁名负责“与世界对话”;

• 汉字名负责“与自己对话”。

当游客轻声念出“彼岸花”三字,他就已经进入了中国古人用两千年的语言炼金术铺设的意义轨道——那不是简单的“红色石蒜”,而是一条文化记忆的花径。

一株野花,因被命名而“入史”。从“金灯”到“彼岸花”再到“曼珠沙华”,每一次更名,都是中国古人在植物学事实之上叠加新的世界观。庐山植物园里那一点不起眼的“红”,不只是 Lycoris radiata,更是一部微缩的汉语造词史。看花,实是看“名”,看“名”背后层层叠叠的人心,以及中国古人的逻辑思维起点和思考范式。

庐山植物园,值得人们来了又来。

植物小百科:

石蒜Lycoris radiata (L'Hér.) Herb.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石蒜属 Lycoris

鳞茎近球形。秋季出叶,叶狭带状,顶端钝,深绿色。花茎高约30厘米;总苞片2枚;伞形花序有花4-7朵,鲜红色;花被裂片皱缩和反卷,雄蕊显著伸出于花被外,比花被长1倍左右。花期8-9月,果期10月。模式标本采自我国,但产地不明。鳞茎含有多种生物碱,有解毒、祛痰、利尿、催吐、杀虫等的功效,但有小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