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当蝙蝠扛起炸药包,这种武器能不能上战场?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倾力打造的科普资源共享平台。
收藏

1943年的某个深夜,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上空,一架轰炸机正在进行秘密试验。舱门打开的瞬间,两万只裹着银色锡纸的蝙蝠振翅而出,像一片流动的乌云扑向地面,它们背上都捆着一枚燃烧弹。这场代号为“X射线计划”的疯狂实验,试图把蝙蝠改造成“活体导弹”,让日本的木质建筑群化为灰烬。听起来有点像科幻电影的情节,可确实是二战中真实发生的荒诞武器计划。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款“蝙蝠炸弹”竟源自一个牙医的突发奇想。


图源:Pixabay

1941年,珍珠港事件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想要制定各种“回敬”日本的战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位对生物有所研究的牙医莱特尔·亚当斯给白宫寄了一封信,提议用蝙蝠携带爆炸物空袭日本,岂不比传统炸弹更隐蔽?这个脑洞瞬间点燃美军热情。

没想到,这个项目真的被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批准了,于是美国空军决定着手研发这个“蝙蝠炸弹”。而在项目初期,研究小组需要确定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是选择哪种蝙蝠作为载体;

二是蝙蝠身上使用哪种炸弹;

三是如何运输这些蝙蝠炸弹;

首先,根据亚当斯的研究,北美地区最常见的蝙蝠品种——墨西哥无尾蝙蝠,又叫游离尾蝠,体色为灰色或棕色,其体形小巧,却能携带比自身重3倍的物品。而且它们活动范围广泛,喜欢寄居在建筑屋檐下,具有集群栖息的特性,是对大城市发动大规模“空袭”的理想媒介。

第一批蝙蝠“敢死队”召集完毕,那他们身上携带哪种炸弹合适呢?最初计划使用白磷弹,但在美国凝固汽油弹发明者路易斯·菲泽的建议下,研制出了两种燃烧弹样品,其实就是胶状汽油,一种用来与汽油混合,产生胶质燃剂的黏稠剂成分;一种重17克,燃烧时间为4分钟,火焰高度达25厘米;另一种重28克,燃烧时间为6分钟,火焰高度可达30厘米。这些燃烧弹被储存在一个个被称为“H-2”的小纤维容器中,然后再借助手术夹和某种结实的细绳,把该容器固定在蝙蝠腹部,并设定延时爆炸装置。

而运输“蝙蝠炸弹”的方式更是脑洞大开——将蝙蝠冷藏休眠,装入特制弹舱内。舱内共有26个盘子,每个盘子有40个格子,每个格子内放一只蝙蝠炸弹,然后由B-29轰炸机进行空投。投放后,安装在弹箱尾部的降落伞会打开,以控制下降速度,外层弹壳随之开始脱落,盘子也会滑开,而盘子内的温度会在降落过程中迅速升高,原本处于休眠状态下的蝙蝠便渐渐苏醒,随后展翅飞行。

按计划,一架B-29轰炸机可搭载20万只蝙蝠,在黎明前投放后,蝙蝠群会钻到建筑物横梁上,待定时器启动瞬间将整座城市化为火海,这些“勇敢”的蝙蝠至此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943年,“蝙蝠炸弹”的实验正式获得美国军方授权,即测试用蝙蝠携带小型燃烧弹实施袭击的可行性。

然而事实上,该计划很快就翻车了。


图源:Pixabay

一方面,蝙蝠有季节性迁徙的特性,一到冬天,它们就飞回墨西哥老家过冬去了,在美国境内基本抓不着,要想去墨西哥抓,损耗的成本便会大大增加;而军方大批抓捕蝙蝠后,需要先将它们强制冬眠,以便运输,结果冬眠的蝙蝠在运输途中就开始大量死亡,可以说存活率极低。

另一方面,虽说测试之初还算顺利,可慢慢地,“蝙蝠炸弹”开始多次在自家后院起火。有一次操作员忘记关闭了舱门,几只蝙蝠正好又提前苏醒,带着燃烧弹趁机钻进了美国卡尔斯巴德空军基地的油箱下方,瞬间引发大火,甚至点燃了一处停机库,烧毁了一位将军的汽车,实验团队当场傻眼。最尴尬的是,部分蝙蝠选择在美军观察哨所的屋檐下“安家”,这一迷惑操作也是差点把自家指挥部烧个精光。

此外,沙漠中的郊狼和雕鸮会把蝙蝠当成移动晚餐,在投放的蝙蝠中,仅有一小部分能成功抵达目的地,其中一半的燃烧弹还可能因撞击而脱落,目标投中率大打折扣。

几番受挫后,美国军方高层意识到“蝙蝠炸弹”的技术难关实在太多,担心无法如期投入使用。1944年夏天,原本安排的后续测试被取消,因为美国政府已经研制了一种比“蝙蝠炸弹”更有效、更致命的武器——原子弹。无奈之下,军方正式终止了“X射线计划”,这场耗时两年、耗资数百万美元的实验,最终只留下一堆烧焦的木屋模型和几篇荒诞的科研报告。

虽然“蝙蝠炸弹”没炸到敌人,却在科学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例如,美军后来研发的“蜂群无人机”战术,正式借鉴了蝙蝠的群体协作原理。如今,在史密森尼学会的美国历史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当年的蝙蝠炸弹模型和实验日志,标签上写着:“这是人类试图驾驭自然力量的疯狂尝试,也是战争催生科技脑洞的最佳证明。”


参考文献:

[1]刘皓然.二战时没用上的“军事黑科技”[N].《环球时报》,2024-09-04(013).DOI:10.28378/n.cnki.nhqsb.2024.005378.

[2]刘进军.炸开想象力(上)[J].卫星与网络,2016,(08):48-53.


供稿单位:重庆陆海传媒有限公司电脑报出版分公司

记 者:张书曼(实习)

编 辑:叶家余

审 核:余师亮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来自: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汪得君
大学士级
这篇文章也让我反思战争与科技的关系。科技为战争提供新手段,但这些手段未必都能成为改变战局的利器。每一种新武器的研发,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心血,却也可能因各种原因被尘封。如今,虽然世界总体和平,但局部冲突仍在,希望各国将科技更多地用于维护和平,而非制造更具破坏力的武器。
2025-08-19
汪得君
大学士级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蝙蝠炸弹”计划的失败,反映出军事科技发展的复杂性。技术难题只是一方面,战争局势、战略决策同样关键。曼哈顿计划的成功,使美国将资源倾向原子弹,毕竟相比充满变数的蝙蝠炸弹,原子弹威力更强大、效果更稳定。这也凸显出在战争中,效率和确定性往往是决定武器命运的重要因素。
2025-08-19
汪得君
大学士级
蝙蝠的不可控性成为最大阻碍,运输时强制冬眠导致大量死亡,投放后又乱飞,甚至在实验基地引发大火,烧毁停机库和将军汽车,这让军方头疼不已。尽管在犹他州试验场取得一定成果,证明蝙蝠炸弹能引发破坏性火灾,但最终,由于进展缓慢和原子弹的出现,这个耗费数百万美元的项目被搁置。这让我明白,武器研发不仅要有创意,更要考虑实际操作和稳定性,战争的形势也不会等一项技术慢慢成熟。
2025-08-1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