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30天,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皮肤巩膜发黄、尿色加深)。甲肝容易在人群集中地引起聚集型病例或暴发流行,了解甲肝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控要点,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身和家人健康。
一、甲肝病毒的特点
甲型肝炎病毒生命力顽强,可在粪便中存活数月,在污水、海水、食物中能存活数周;对高温有一定抵抗力,普通烹饪温度(70℃以下)难以将其杀灭,需煮沸10分钟以上才能彻底灭活;对常用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敏感,可通过规范消毒阻断传播。
二、甲肝的传播途径
甲肝的核心传播方式是粪—口传播,即病毒通过感染者的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源或环境,再经健康人的口腔进入体内引发感染。具体传播途径包括:
(一)水源污染:饮用被粪便污染的自来水、井水、河水等,可能导致集体暴发流行,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易发生。
(二)食物污染:食用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生冷食物(如蔬菜、水果、沙拉)。
(三)食用未彻底煮熟的贝壳类海产品(如毛蚶、牡蛎),这类生物易富集水中的甲肝病毒。
(四)食品加工者感染甲肝后,若未做好手部卫生,可能污染食物导致传播。
(五)密切接触传播:与甲肝患者共同生活、接触其污染物(如毛巾、餐具),可能被感染。
三、甲肝的预防与控制
(一)接种疫苗
所有未感染过甲肝病毒的人群均可接种,尤其推荐以下重点人群:儿童(具体按国家免疫规划执行);食品行业从业者、医务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在外就餐者、旅行者、流动人口。
(二)严把“入口关”
饮用煮沸的水或合格的瓶装水,不喝生水;保护水源,避免粪便污染水井、蓄水池等;食物彻底煮熟,尤其是海鲜、肉类,避免生食或半生食。蔬菜水果食用前用流动清水彻底清洗,去皮食用更安全。在外就餐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避免路边摊等无卫生保障的场所。
(三)做好个人卫生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至少20秒以上;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如处理垃圾、照顾患者),需及时洗手;不共用毛巾、餐具等个人用品;甲肝患者的呕吐物、粪便需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如84消毒液,按说明书配比),处理时需戴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