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头时堵住地漏的那一撮头发,梳子上缠绕的丝丝缕缕,都让现代人心头一紧:我是不是要秃了?别怕,掉头发很正常,但掉得太多、太久,可能就是头发在“求救”了。今天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就来聊聊脱发那些事儿,用大白话告诉你原因和对策。
头发脱落的本质
1.掉多少算脱发
- 正常情况:就像树叶会更新换代一样,头发每天掉个50-100根是正常的“新陈代谢”。掉下来的地方,新头发会长出来,总量基本不变。
- 警报信号:如果每天掉的头发超过100根,并且这种情况持续了3个月以上,或者你明显感觉头发变稀了、发缝变宽了、发际线往后移了,那就要重视了,这可能是头发真的“生病”了。
2.头发也有正常“退休”
头发有自己的生长周期:
- 生长期:头发生长活跃,可以持续2~6年。
- 退行期:头发停止生长,这一过程持续2~3周。
- 休止期:头发处于静止脱落状态,这一时期为3个月左右。
但如果头发在生长期没待够时间就提前退休,新头发又跟不上,脱发问题就来了。
头发为什么会“离家出走”?
1.遗传+激素
这是最常见的脱发原因(尤其男性)。主要是因为体内的雄性激素(尤其是二氢睾酮DHT)攻击毛囊,从而使得头发变细、变软,逐渐脱落。男性常表现为“M”型发际线或头顶稀疏,女性则多是头顶发缝变宽。
2.营养跟不上
- 节食/轻断食:身体没吃饱,哪顾得上头发?研究发现,经常饿肚子(比如流行的16:8断食),头发会长得慢、长得细,甚至可能不长了。
- 缺“油水”:头发也需要好脂肪(比如深海鱼、坚果里的Omega-3)来保持活力。缺了这些好脂肪,头发工厂可能就“停工”了。
- 缺铁、锌、蛋白质、维生素:这些都是头发工厂的“原料”和“工人”。长期缺货,头发当然长不好、容易掉。
3.精神紧张
长期压力大会让身体分泌很多“压力激素”,它们会直接让头发工厂“停工”,让更多头发提前进入“退休”状态。这种掉头发通常在压力事件过去后3-6个月最明显,头发会整体变稀,但好在压力没了,头发还能慢慢长回来。
4.日常习惯差
- 湿头发使劲搓:刚洗完头,头发最脆弱。用毛巾狂搓猛擦,就像用砂纸磨头发,会把头发表面的“保护层”(毛鳞片)磨坏,头发就变得又干又脆,一梳就断。
- 吹风机太烫、贴太近:高温热风猛吹湿头发,会把头发“烤焦”,变得干枯易断,还可能刺激头皮出更多油。
- 扎头发太紧:天天扎高马尾、紧辫子,会把头发根儿(毛囊)拽松、拽伤,尤其是脑门儿两边和发际线附近。
5.疾病或药物导致
甲状腺问题(甲亢甲减)、严重贫血、一些免疫系统疾病(比如斑秃,俗称“鬼剃头”)、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常见)等,都可能引起脱发。另外,一些化疗药、抗抑郁药、降压药等也可能有掉头发的副作用。这种情况通常病好了或药停了,头发能恢复。
科学护发,让头发“留下来”
1.温柔对待湿头发
- 不要搓:洗完头发,用吸水性好的干发帽或超细纤维毛巾,轻轻包裹、按压吸水。
- 吹头发有讲究:吹风机用中档温度或冷风,离头发至少15厘米远(大概一个手掌的距离)。顺着头发方向吹(从头顶往发梢),吹到七八成干就好,最后用冷风收尾,能让头发更顺滑有光泽。
- 梳头发要等干透:湿头发别用细齿梳使劲梳,等头发全干或快干时,用宽齿梳从头发中间开始轻轻疏通至发梢。
2.吃好喝好养头发
- 优质蛋白不能少:鸡蛋、鱼虾、瘦肉、豆制品是头发的主要“建材”。
- 好脂肪很重要:适量食用富含Omega-3的食物,例如,坚果、亚麻籽油、深海鱼。
- 补铁补锌:红肉、动物肝脏(偶尔吃)、菠菜、牡蛎等食物富含铁和锌。
- 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D:多吃全谷物、绿叶菜,适当晒晒太阳(别暴晒),或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
- 别饿着头发:不要长期不吃主食或吃太少,身体没能量,头发第一个遭殃。
3.选对洗护产品
- 洗发水选温和的:选标注“氨基酸”表活的洗发水,避开清洁力超强的硫酸盐。
- 洗头频率看头皮:油头1-2天洗一次,干头2-3天洗一次。水温不要太烫。
- 护发素别抹头皮:只涂在发梢和头发中段就行,别抹在头皮上,容易堵毛孔。
- 头皮也需要“保养”:可以偶尔用点清爽的头皮精华,给头皮补补水。
4.减压放松心情好
保证充足睡眠,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运动、听音乐、冥想等),心情舒畅了,头发也更有活力。
什么时候该去看医生?
出现以下情况,别犹豫,赶紧去看皮肤科医生:
1.头上突然出现一块块圆形的光秃(像硬币大小)。
2.头皮又红又痒、长很多头皮屑、或者起小脓包。
3.除了掉头发,还感觉特别累、没力气、体重突然下降、或者女性月经不调。
4.掉头发又多又猛(每天一大把,洗头梳头掉得吓人),而且持续很久。
5.家里爸妈或长辈脱发严重,自己也开始出现发际线明显后移或头顶头发变稀,并且越来越严重。
医生会帮你检查头皮、头发,可能会做一些简单的测试(比如轻轻拉几根头发看看),或者抽血查查激素、缺不缺铁等,找到脱发的真正原因,才能给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越早看医生,效果通常越好。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宣传科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