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夜空上演“御剑飞行”?真相:闪电会“造出”黑影…

北京科学中心
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号
收藏

审核专家:叶海英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

前不久,北京夜空出现雷暴云团,不少网友也拍摄下了天空中的雷电过程。

在多段网友拍摄的视频里,闪电过程似乎只出现在局部,且雷暴云团不断闪现电光却不闻雷声,还有部分网友在视频中记录下闪电照亮夜空时,云雾中疑似有黑影出现,好像“御剑飞行”!

不少人感到困惑:为什么天空闪电频频却听不到雷声?这种现象出现后是否会下雨呢?

一、雷电=雷+闪电?

闪电和雷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放电现象,它们通常伴随强对流天气出现。

1.闪电

闪电是云层内部或云与地面之间强烈的静电放电现象,它的产生与积雨云(雷暴云)中的电荷有关。在雷暴云中,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使冰晶、水滴等粒子剧烈碰撞,导致正负电荷分离。通常云的上部带正电,下部带负电。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云内或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临界值(约300万伏/米),就会击穿空气,形成闪电。

2.雷

闪电发生时,电流通道温度瞬间可达3万摄氏度(比太阳表面还高),导致空气急剧膨胀并产生冲击波,这就是雷声。由于光速(约30万千米/秒)远快于声速(约340米/秒),因此,我们通常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3.雷电=雷+闪电?

实际上,雷电指的是闪电和雷的组合现象,是闪电及其伴随雷声的总称,二者是同一物理过程的不同表现,但有时人们会用“闪电”代指整个放电过程。

二、为什么只有闪电,没有雷?

在天气观测中,偶尔也会出现“只见闪电,不闻雷声”的情况,这种现象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闪电距离太远

雷声的传播距离有限,通常不超过20公里。如果闪电发生在30公里以外,雷声可能因空气吸收和地形阻挡而无法传到观察者耳中。此时,闪电可能只是地平线上的一道闪光,而雷声早已消散。

2.气象条件影响

逆温层:当高空存在暖空气层时,声波可能被折射向上,导致地面听不到雷声。

强风干扰:大风会扰乱声波的传播路径,使雷声变得模糊甚至完全消失。

湿度影响:干燥空气对声波的吸收更强,湿度小可能导致雷声衰减更快。

3.高空云闪

云闪发生在高空,雷声在传播过程中可能被云层吸收或反射,因此人们听不到。据统计,云闪约占闪电总数的70%-80%,因此“无声闪电”这一现象其实很常见。

4.感知限制

在嘈杂环境或雷声较微弱时,人们可能只注意到明亮的闪电,而忽略了低沉的雷声。此外,某些高频雷声可能超出人耳听觉范围,从而出现“听不见”的雷。

三、闪电都有哪些形态?

1.云闪

云闪发生在云内或云间,发生占比大,通常呈片状或网状,伴随的雷声较弱。

2.地闪

地闪则是云对地放电,虽然发生占比不大但危害严重,容易引发火灾和电击事故,其雷声也最为明显。

3.横闪

横闪沿云层水平延伸,常见于强雷暴中,跨度可达数十公里,视觉效果十分震撼。

4.竖闪

竖闪则是垂直方向的放电,较为常见,呈典型的分叉状,能量较为集中。

5.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最为神秘,呈漂浮的火球状,可持续数秒至数十秒。

6.带状闪电

带状闪电是因风力影响使放电通道变宽所形成的闪电。

7.珠状闪电

珠状闪电是放电通道断裂形成的串珠状闪光。

四、光打闪不下雨?

民间有“光打闪不下雨”的说法,但科学上,闪电和降雨并非绝对关联,具体取决于天气系统的类型和发展阶段:

1.干闪电

闪电发生在高空,降水未到达地面就蒸发(常见于干旱地区),其易引发野火。

2.远雷暴

闪电可能来自远处的雷暴云,但本地无降水,例如,夏季夜晚看到地平线闪电,但本地天空晴朗。

3.弱降水雷暴

有些雷暴云的降水效率较低,闪电频繁但雨量小,甚至无雨。

4.闪电先于降雨

雷暴初期,云内电荷积累先触发闪电,降雨可能稍后到来,因此,“先闪电后下雨”是常见现象。

5.特殊天气系统

热闪电:夏季无云夜晚看到的远处闪电,通常无雨。

高空雷暴:闪电发生在高层云系,地面无降水。

所以“光打闪电不打雷”并不意味着一定无雨,还需结合具体天气分析。

五、“黑影”到底是个啥?

前文中提到的“黑影”也不是“御剑飞行”,实质就是雷暴单体里出现云闪现象后,云层在放电过程中不断移动偶然形成。

在雷暴过程中,云层云顶上形成正电荷,云底下则形成负电荷,放电过程中形成电压差,就会出现闪电,而因为云层移动,就会偶然出现不同形状的所谓“黑影”。

评论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大学士级
文章通过不久前,北京夜空中雷暴云团翻涌,闪电如精灵舞动。网友镜头里,闪电悄然闪现,却不闻雷声相伴,甚至惊现疑似“御剑飞行”的黑影。其实,这些奇妙现象背后,皆藏着自然科学的神秘密码。
2025-08-13
中国退役老兵重庆丰都
大学士级
原来是云层放电搞的“乌龙”!这“御剑飞行”太有趣,让我大开眼界,也学到新知识,以后得多关注这些奇妙的自然现象。
2025-08-13
科普60cda74c
贡士级
导致正负电荷分离。通常云的上部带正电,下部带负电。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
2025-08-1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