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家孩子最近总说耳朵疼,看电视音量调得特别大,是不是中耳炎啊?”
“最近总觉得耳朵闷闷的,像塞了团棉花,听声音模模糊糊,这是怎么了?”
如果你或孩子有过类似经历,可能遇上了**“分泌性中耳炎”——一种不算“急症”却特别磨人的耳病,尤其偏爱儿童。今天武汉民生耳鼻喉专科医院宋洪亮主任**就来好好聊聊这种“藏水”的中耳炎,教你早发现、早应对。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正常情况下,中耳是一个含气的空腔,通过一根叫****“咽鼓管”****的管道与鼻子后端相通。咽鼓管就像中耳的“通风管”,负责平衡中耳和外界的气压,还能排出中耳里的分泌物。
分泌性中耳炎,简单说就是中耳里积了不该有的液体(可能是清水样、黏液样,甚至黏稠如胶),但耳朵没有明显流脓、红肿的“化脓”表现。
耳朵里的“积水”从哪来?
为啥会积水?--问题出在咽鼓管
01 儿童中耳积水
儿童的咽鼓管又短又宽,还比较平直,细菌、病毒容易从鼻子、喉咙“逆流”进中耳;感冒、鼻炎、鼻窦炎时,咽鼓管黏膜肿胀,通道被堵住,中耳里的空气被吸收后形成负压,就会“吸”出液体。
02 成人中耳积水
成年人则多与鼻炎、鼻息肉、扁桃体肥大、过敏等有关,这些问题会长期压迫或堵塞咽鼓管开口,导致中耳积液。
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不算剧烈,但很有特点,尤其是孩子不会准确表达时,家长要多留意:
01 **听力下降:**叫名字反应慢,儿童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电视音量调高、语言发育迟缓或对声音反应迟钝
02 **耳闷堵感:**耳朵闷胀,会不自觉地抓耳朵、摇头
03 **耳痛:**急性起病时可有耳痛,可为持续性,亦可为阵痛
04 **耳鸣:**多为间歇性,在打哈欠或咀嚼时耳内有气泡声
如果这些症状持续超过1周,别硬扛!积液久了可能影响听力,尤其儿童正处于语言发育关键期,长期听力下降可能导致说话晚、发音不清。
分泌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以及病因治疗等综合治疗。
1、先解决根本问题
感冒、鼻炎、过敏等是常见诱因,医生可能会开鼻用激素喷雾、抗过敏药,或短期使用减充血剂,帮助消肿、疏通咽鼓管。
2、促进积液排出
- 对于轻度积液,医生可能会建议做**“捏鼻鼓气”**动作,但儿童和鼻塞严重时别做,可能加重不适。
- 积液较多、持续不消退时,医生可能会通过鼓膜穿刺抽出液体,或放置“鼓膜通气管”,帮助中耳通风排水。
3、腺样体切除术
如果分泌性中耳炎是考虑和腺样体肥大压迫咽鼓管咽口相关,需要考虑行腺样体切除术,可能需要同时行鼓膜置管,也可能单独切除腺样体,这也需要医生充分评估病情后再决定。
预防和注意事项
在日常起居中,保证充足睡眠、坚持规律运动,能帮助增强身体抵抗力,从根源上减少感冒的发生——这可是预防耳部问题的重要基础。
一旦遇上感冒,或是急性鼻炎、鼻窦炎发作,以及腺样体肥大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干预治疗。这些问题看似和耳朵无关,却可能让病菌趁机侵袭中耳,埋下中耳炎的隐患。
专家提醒
**武汉民生耳鼻喉医院宋洪亮主任提醒您:分泌性中耳炎若在发病初期就得到规范治疗,大多能顺利好转。但如果掉以轻心,任由中耳积液持续超过三个月不消退,病情可能会悄悄进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鼓室硬化、中耳肉芽肿,甚至形成胆脂瘤。**久而久之,长此以往,将造成不可逆的内耳损伤及听力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