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行至黄经120度,一年中最炎热、生命力最旺盛的节气——大暑,便宣告来临。它通常落在公历7月22日或23日前后,深嵌于“三伏天”里最酷热的“中伏”。此时阳光猛烈至极,气温攀升至年度顶峰,空气灼热,雷雨也格外活跃频繁。“大暑”之名,正是古人对这极致暑气最直接有力的刻画。
踏入大暑,天地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1]。烈日持续炙烤,大地积蓄着惊人的热量。同时,饱含水汽的夏季风不断涌入,空气异常潮湿。高温与高湿联手,形成密不透风的“桑拿天”,汗水难以蒸发,体感温度远超实际。古人称此闷热为“如在甑中”,仿佛置身蒸锅。这份酷热也孕育着能量释放,午后或傍晚常电闪雷鸣、骤雨倾盆,带来短暂清凉,也偶有风雨考验。大暑的热,是大地能量积蓄的顶点,也是万物在严酷中奋力生长的关键期。
令人称奇的是,极致的酷热中,生命活力却异常蓬勃。古人观察到大暑三候:“腐草为萤”,湿热催生流萤飞舞,如夏夜星辰;“土润溽暑”,土壤潮湿,空气粘腻难熬,却滋养万物[2];“大雨时行”,滂沱雷雨虽猛,却是降温润土的天然方式。
田野里,大暑是农事冲刺的黄金期。农谚“大暑不暑,五谷不鼓”道出充足光热对丰收的至关重要[3]。烈日和雨水共同催促水稻、玉米灌浆成熟,棉花吐絮,瓜果飘香。农人们挥汗如雨,除草、施肥、灌溉、防虫,只为抓住这“热力十足”的生长窗口,期盼秋日丰收。
面对酷暑,古人智慧的核心是顺应自然,调和身心。饮食讲究“清补”,绿豆汤、莲子羹、冬瓜汤、荷叶粥、酸梅汤是消暑良伴。许多地方有“吃仙草”(凉粉草)、“喝伏茶”(清凉草药茶)的习俗。“头伏饺子二伏面”的民谚里,一碗热面发汗也蕴含以热制热的哲理,同时强调饮食卫生,莫贪凉伤身。
古人深信“心静自然凉”,通过阅读、抚琴、对弈寻求内心宁静,避开烦躁心火。劳作也避开日头最毒辣的时辰(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选择清晨或傍晚活动。一把轻摇的蒲扇,既送微风也活动筋骨。亲水是天然消暑法,泛舟、临水而居、庭院置水缸搭凉棚,都借水汽蒸发驱散暑热。孩童戏水更是夏日欢歌。穿着透气葛麻衣,卧清凉竹席瓷枕,或用窖藏冰块、绿植遮阴,皆是古人的清凉之道。
今天的我们拥有空调风扇等利器,避暑更便利。但享受之余,更应传承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与绿色理念。科学使用空调(推荐26-28℃),定时通风,预防“空调病”并节能。电扇配合通风仍是好选择。延续健康生活:清淡饮食,足量饮水(温开水或淡盐水),充足睡眠,高温时段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平和心境,亦是内在清凉剂。
理解并尊重大暑的自然节律至关重要。它的酷热与暴雨是地球生态的重要环节。意识到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高温,我们更应积极减排,保护家园。同时,请关怀那些烈日下的坚守者——环卫工、建筑工、快递员、交警等,确保他们获得必要的防暑保障,传递社会温暖。
大暑,是盛夏的顶点,是生命在酷热中奏响的顽强乐章。它以其灼热彰显自然伟力与生命韧性。了解其气候物候,品味古人清凉养生智慧,善用科技并心怀敬畏,我们便能更从容健康地拥抱这盛夏极致。在顺应天时之中,寻得身心的安宁与清凉,安然度夏,静待丰收的金秋。
参考文献:
[1] 小暑·大暑[J].中医健康养生,2024,10(07):1.
[2] 王恒苍.大暑: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J].养生月刊,2022,43(07):594-597.DOI:10.13633/j.cnki.ysyk.2022.07.002.
[3] 刘昕颖.文化传承视角下的主题民宿设计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22.DOI:10.27351/d.cnki.gszhu.2022.002230.
作者:徐安萍单位: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4级化学(师范)1班
指导教师:罗洁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药学院
指导教师:邹静波 科普IP:邹老师的科普花园
项目资助:重庆科普研究会课题(重点项目)2024CQKPB008
重庆市永川区红十字会支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