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学时光机|钱塘江大桥——中国桥梁史上的里程碑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1934年8月8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两用桥梁——钱塘江大桥正式开工。该大桥于1937年竣工,全长1453米,分下层铁路桥和上层公路桥。它的诞生,是中国桥梁工程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标志着中国在大型桥梁建设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受钱塘江阻碍,南北物资运输需多次装卸转运,耗时费力。为改变这一局面,1933年,浙江省成立专门委员会探讨建桥可能性,随后“钱塘江桥工委员会”成立,负责推动建桥规划与建设。同年,原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的茅以升教授,受邀承担起兴建钱塘江大桥的重任。茅以升此前虽有诸多理论研究,但在动荡时局下,为国建桥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此次机会难得,他毅然辞去教职,全身心投入到大桥设计中。

当时国内建桥技术匮乏,大型桥梁建设多由外国人主导,茅以升面临巨大挑战。但他凭借坚定决心和专业素养,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脱颖而出,该方案不仅切实可行,还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的方案减少投资约 200 万银元。

1934年8月8日,钱塘江大桥工程正式启动。然而,建设过程困难重重。钱塘江素有“恶江”之称,水势凶险,江底地质条件复杂,淤泥又滑又厚,木桩难打,一打就裂;水流湍急,重达600吨的沉箱一入水便难以控制。此外,随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飞机频繁轰炸,给建桥工作带来极大威胁。

建设中的钱塘江大桥

面对困境,茅以升带领工人们攻坚克难。为解决打桩难题,他研发江上测量仪器,采用“射水法”,利用高压水冲泥沙打洞再打桩,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一昼夜可打入30根桩。在桥梁基础施工中,首次采用气压法沉箱技术,针对沉箱浮运难题,根据工人建议改进铁锚,利用潮水涨落调整位置,成功将沉箱安置在木桩上。施工时打破传统程序,采用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方法,实现基础、桥墩和钢梁工程同时进行,并推行半机械化,提升施工效率。经过两年半艰苦努力,1937年9月26日,大桥下层铁路桥率先通车,11月17日,上层公路桥也建成通车。这座全长1453米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钢梁桥,横跨钱塘江,成为连接沪杭铁路、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打破了洋人垄断中国大型桥梁建设的局面,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然而,在战争阴霾下,大桥命运坎坷。1937年12月,日军进攻武康,杭州危在旦夕,为阻断日军南下,茅以升接到炸毁大桥的命令。12月23日傍晚5时,随着一声巨响,大桥南2号桥墩上部被炸毁,五孔钢梁断裂。茅以升怀着悲愤心情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此后,日军占领萧山后修复铁路桥,1945年2月,中国抗日游击队再次炸毁桥梁。抗战胜利后,1946年开始修复大桥,茅以升再次担起重任。但因时局动荡,修复工作艰难,1949年5月3日,国民党工兵部队又炸毁部分铁轨。直到1953年9月,六号墩修复,大桥全面修复完工,1954年3月恢复使用。

如今,钱塘江大桥已历经90多年风雨,依然屹立在钱塘江上,见证着时代变迁。它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历史文化的象征。2006年,钱塘江大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参考来源:人民铁道网、中新网、《光明日报》

评论
中气旋
太傅级
已经阅读
2025-08-10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大学士级
2025-08-08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08-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