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气温攀升,清爽解腻的凉拌木耳、凉皮、肠粉这些爽口凉菜,几乎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然而正是这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凉菜,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变成致命“毒菜”。夏秋季节因吃凉菜引发的中毒事件频频发生,甚至夺走多条生命!
图片来源:千库网
2025年6月,浙江省义乌市1人因食用放置2天的凉皮而出现中毒症状,被确诊肝肾衰竭,经医院全力抢救,保住了性命;2023年7月,河南省永城市2人误食变质凉皮后中毒;2020年7月,广东省揭阳市肠粉店11人中毒,1人死亡;2020年10月,黑龙江省鸡西市发生“酸汤子”中毒事件,9人死亡。
这些悲剧的幕后真凶,正是比砒霜毒性强20倍的米酵菌酸!
一、米酵菌酸是什么?
米酵菌酸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这种细菌特别喜欢高温潮湿的环境,尤其是在夏秋季节,繁殖速度快得惊人!26℃~28℃是它的最佳产毒温度,不过,细菌本身并不致命,真正可怕的是它的代谢产物——米酵菌酸,其毒性凶猛到能直接危及生命。
图片来源:千库网
1977年,米酵菌酸首次在我国东北变质酵米面中被发现,是一种长链脂肪酸结构的细菌毒素,属于食源性致病菌,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累计报告米酵菌酸中毒人数超过9000人。
米酵菌酸毒性很强,1毫克即可致命,还不到1粒芝麻的重量;米酵菌酸耐高温,煮不烂、蒸不透:100℃煮沸1小时也无法破坏毒性。
米酵菌素中毒后常累及肝、肾、脑、心、肺等实质器官。轻则导致中毒者腹痛、呕吐、腹泻、乏力、烦躁,严重时可迅速引起肝肾损伤并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在我国,米酵菌酸中毒,是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死亡的头号杀手,中毒患者死亡率超过40%。
目前没有能够解毒的解药,临床上只能通过血液净化来稀释体内毒素,采取支持疗法,对症治疗,无法完全缓解。
二、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
这些食物是“重灾区”:
1.放置过久、变质的湿米粉类制品
凉皮、米线、米粉、凉面、肠粉、土豆粉、红薯粉等,在高温天,存放超数小时或者在冰箱里放隔夜后,要特别小心,一旦发酸、有异味,绝对不可食用。
2.泡发过久的木耳、银耳
泡发时间过长(尤其是室温下泡发过夜),或泡发后放置时间过长,细菌滋生越多,毒素也会悄悄积累。
图片来源:千库网
3.放置过久的发酵米面制品
南方:发酵后制作的汤圆、发酵玉米面(放置过久易变质);
北方:酸汤子、臭碴子(自制发酵风险极高)。
这些食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制作时都需要长时间的浸泡或者发酵,长时间的潮湿环境给椰毒假单胞菌提供了繁衍的温床,让米酵菌酸毒素大量聚集。
专家特别强调,夏季是米酵菌酸中毒的高发期。
三、预防米酵菌酸毒素中毒,注意事项送给大家:
1.从正规渠道采购
从正规渠道采购米皮、凉皮、河粉等食品,不买不新鲜的鲜湿粉类或湿粉条类食品,尤其是购买散装销售的湿粉类产品,要注意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低温储存,并在当天吃完。
选择正规餐馆:在外就餐吃湿性米粉、河粉、土豆粉、凉粉、凉皮等食品时,要注意餐厅的卫生情况、经营许可证。
图片来源:千库网
2. 尽量避免自制发酵面食
家庭自制发酵米面食物很难控制环境,安全系数低。如果喜欢吃酸汤子、湿米粉这类食物,最好直接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并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保存条件等因素。
3. 正确泡发木耳:
木耳、银耳在泡发前,先将表面清洗干净,减少椰毒假单胞菌的数量。
泡发木耳的时间和环境很关键,不要长时间泡发。建议控制在4小时以内,水温不要太高,一般以30℃为最适宜的温度。
有实验表明,如果长时间泡发木耳,比如超过6个小时,黑木耳的边缘就会出现开裂现象,严重影响木耳的品质,也更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
4.存储要阴凉通风
选择阴凉通风环境储存食物,避免阳光直射。注意防潮、防霉变。发霉食物应及时丢弃,不可冲洗或去除霉变部分后继续食用。
5. 若有不适及时就医
米酵菌酸中毒潜伏期为30分钟~12小时,少数为1~2天,最长为3天。如果吃了疑似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后出现了不适,一定要尽快就医,越早就医越有希望治愈,别抱有侥幸心理。
夏秋季高温高湿,正是米酵菌酸“活跃期”。转发这篇文章,提醒家人远离这些危险食物!记住:没有什么食物值得用生命去冒险,入口前多检查,安全才是第一!
作者:蝌蚪君
审核:刘颖 李培元
审核专家:张拓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