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8月3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湖北省境内第一次发现了对研究人类进化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巨猿齿化石。巨猿是一种体型巨大的古代猿类,生存在距今大约100万年的早更新世。巨猿化石对于研究和探讨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具有重大意义。解放以来,我国先后在广西发现过3个保存相当完整的巨猿下颔骨和1000多颗巨猿牙齿化石。
故事要从20世纪60年代说起,当时我国科研工作者们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古生物化石的调查与研究工作。1968年 3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收到一封特殊的信件,信件来自湖北长阳县第一中学的生物老师陈明治,他在信中称,在湖北挖掘的“龙骨”中疑似发现了猿人的下颌骨。收到信件后,研究所迅速行动,组建了一支由翟人杰、王景文等七人构成的考察队,赶赴湖北展开调查。
在湖北巴东县,考察队于当地的中药材收购站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在堆积如山的“龙骨”里,精心筛选出了近两百颗巨猿牙齿化石。经过进一步溯源追踪,最终确定这些珍贵的化石产自建始县的巨猿洞。1970年夏天,科研人员再度前往湖北省西部进行深入调查,在恩施专区建始县高坪的龙骨洞中,又有新的巨猿牙齿化石被发掘出来。
那么,巨猿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神秘生物呢?据科学家研究推测,巨猿是一种体型极为巨大的古代猿类,生活在距今约1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时期。其身高超过两米,体重可达300公斤甚至更重,拥有巨大的牙齿和下颌。从已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来看,它们的尺寸明显大于现代人类以及其他已知猿类的牙齿。湖北西部发现的巨猿牙齿,具备步氏巨猿的基本特征,在牙齿的长度和宽度上,与广西柳城发现的巨猿牙齿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宽度上,湖北的巨猿牙齿明显更宽。
古代巨猿假想图
巨猿齿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进化有着无可估量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巨猿作为人类演化系统中的一个旁支,其化石的出现为我们深入研究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历程提供了关键线索。通过对巨猿牙齿化石的细致分析,科学家能够了解到巨猿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性等重要信息,进而探究巨猿在进化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以及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特别是与人类祖先之间的亲缘关系。另一方面,这些化石的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还原远古时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与巨猿牙齿一同被发现的,还有多种华南地区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化石,这表明在巨猿生活的时代,湖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现在截然不同,有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1968年在湖北省境内首次发现的巨猿齿化石,是中国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进化的漫长历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来源:科普中国、科普百科、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