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听说过冠心病患者通过“放支架”重获健康?这背后正是现代医学的奇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而这项技术发展的起点,是一个更为基础但至关重要的操作: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看看医生是如何用微创的方式,为心脏的生命通道“疏通堵点”。
心脏的“生命线”与“交通堵塞”
冠状动脉:想象一下,心脏如同人体的发动机,而冠状动脉则是为这台发动机输送燃料(氧气和营养)的专属油路。它们分布在心脏表面,深入心肌内部。
冠心病:当血液中的胆固醇等物质在冠状动脉内壁逐渐沉积,形成像“水垢”一样的粥样硬化斑块,就会导致血管腔狭窄甚至完全堵塞。这就是冠心病。心脏肌肉因此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胸痛、胸闷);若血管完全堵死,就会导致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坏死),危及生命。
PTCA:血管疏通的开路先锋
PTCA是什么?
PTCA全称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核心原理:使用一个微小的球囊导管,像“微型千斤顶”一样,物理性地撑开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经皮”意味着手术通过皮肤穿刺进行(通常在手腕的桡动脉或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无需开胸,创伤极小。
手术如何进行?
穿刺与导引:医生在局部麻醉下穿刺动脉,插入一根柔软的鞘管作为通道。
导管穿行:将一根极细且柔软的导丝,在X光透视引导下,小心翼翼地穿过血管网络,直达心脏冠状动脉的狭窄病变处。
球囊就位:沿着这根导丝,送入带有未充气球囊的导管,使球囊精准跨过狭窄部位。
扩张狭窄:向球囊内快速注入造影剂,球囊瞬间膨胀(压力可达数个大气压),挤压斑块,撕裂血管内膜,将狭窄的血管腔机械性地撑开。
泄压撤离:球囊泄压缩小后撤回,导丝通常也同时撤出。
效果确认:再次注入造影剂,通过X光影像(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血流是否恢复通畅。
PTCA的贡献与局限:
革命性意义:PTCA在1977年首次成功应用,是介入心脏病学的里程碑。它首次提供了一种相对简便、微创的方法来直接处理冠脉狭窄,避免了开胸搭桥手术的巨大创伤。
主要局限:
血管弹性回缩:球囊撤出后,被扩张的血管壁可能像橡皮筋一样回弹,再次变窄。
血管夹层:扩张过程可能造成血管内膜撕裂(夹层),如果夹层严重且未被处理,可能迅速阻断血流,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这是PTCA时代最可怕的并发症之一)。
再狭窄率高:高达30-50%。被球囊挤压损伤的血管内膜在愈合过程中会过度增生,形成新的“疤痕”组织,重新堵塞血管(通常在术后3-6个月内发生)。
PCI:PTCA的全面升级与主流
为了解决PTCA的局限,尤其是血管急性闭塞和再狭窄问题,医学家们进行了革新,发展出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PCI是什么?
PCI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PTCA,但核心是增加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可以说,现代PCI几乎等同于“支架植入术”,PTCA是其重要的预备步骤。目标同样是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但效果更持久、更安全。
支架:血管的“金属骨架”
结构:由金属(最初是不锈钢,后来是钴铬合金、铂铬合金等)制成的网状小管。现代支架极其精细,直径仅2-4毫米,长度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可紧密贴合血管壁。
作用原理:
支撑:植入后永久留在血管内,像“脚手架”一样支撑起血管壁,有效对抗PTCA后的血管弹性回缩和塌陷。
覆盖:将PTCA可能产生的血管内膜夹层片“贴壁封住”,大大降低了急性血管闭塞的风险,显著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降低再狭窄(药物支架时代):这是革命性的进步!在金属裸支架(BMS)时代,支架内再狭窄率仍有约15%-30%。药物洗脱支架(DES)应运而生。它在金属支架表面涂覆有抗增殖药物(如雷帕霉素、紫杉醇衍生物)和可缓慢降解的聚合物载体。药物在植入后持续、缓慢地释放(数周至数月),有效抑制了支架处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将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至5%-10%以下。
PCI手术步骤(支架植入):
前四步同PTCA:穿刺、送入导丝、球囊预扩张狭窄病变(有时非常硬的病变需要先用小球囊“开个路”)。
送入支架:撤出预扩球囊,沿着导丝送入载有压缩支架的球囊导管(支架输送系统),精确定位于病变处。
释放支架:扩张球囊,支架随之张开并牢牢嵌入血管壁。球囊泄压撤出,支架永久留在原位支撑血管。
后扩张(可选):有时为了确保支架完全贴壁,会换用更大或更高压的球囊在支架内部再次扩张。
效果确认:造影确认支架位置良好,贴壁完全,血流畅通无阻。
PCI的优势:
即刻效果显著:迅速恢复血流,缓解心绞痛。
微创:仅需局部麻醉,穿刺点小,恢复快(通常术后1-2天可出院)。
安全性高(相比PTCA):支架有效处理了夹层,大大降低了术中急性闭塞风险。
远期通畅率高(尤其DES):药物洗脱支架显著降低了再狭窄率。
挽救心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是开通血管、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PCI/PTCA的适用范围(适应症)
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需要或适合PCI/PTCA,需由心血管专科医生根据病情综合判断:
急性心肌梗死:首选急诊PCI,尽快开通闭塞血管。
药物控制不佳的心绞痛:患者仍有明显胸痛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通过无创检查(如冠脉CTA)或有创冠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通常>70%(或功能学检查如FFR证明存在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再狭窄:处理桥血管的狭窄病变。
重要注意事项
不是“一劳永逸”:无论是球囊扩张还是支架植入,解决的只是局部最严重的狭窄。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未停止。支架内也可能再狭窄(DES发生率已很低)或形成血栓。
术后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通常为阿司匹林 + P2Y12抑制剂(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联用至少6-12个月(DES要求更严格),这是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一种可能致命的并发症)的基石。之后通常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控制危险因素:严格遵医嘱服用他汀(降胆固醇、稳定斑块)、降压药、降糖药;坚决戒烟;健康饮食(低盐低脂);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管理压力。这些是防止新病变发生和延缓疾病进展的根本。
定期随访:按医生要求复诊,监测药物效果、副作用及有无复发症状。
风险告知:任何手术都有风险,PCI虽成熟安全,但仍有极低概率发生如血管穿刺部位出血/血肿、造影剂肾病、过敏反应、血管损伤、心律失常、甚至术中术后心肌梗死、卒中或死亡等并发症,医生术前会充分沟通。
展望未来
PCI技术仍在飞速发展: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完成支撑和药物释放任务后逐渐溶解消失)、更先进的药物涂层技术、更精准的腔内影像学(OCT/IVUS)指导、更有效的抗增殖药物、以及处理复杂钙化病变的新器械(如冲击波球囊)等,都在不断追求更优的即刻效果、更低的并发症和再狭窄率、以及更好的长期预后。
从最初的PTCA球囊扩张,到如今以药物洗脱支架为核心的PCI技术,心脏介入治疗走过了革命性的历程。它已成为对抗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挽救了无数生命,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PCI是“治标”的利器,术后坚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彻底的生活方式改善,才是“治本”之道,是守护心脏健康的双保险。若您或家人面临心脏问题,请务必咨询专业的心脏科医生,获取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作者:
何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内科CCU 主管护师
马芳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内科CCU 副主任护师
夏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内科CCU 副主任护师
审核:杨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