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3D打印混凝土高度预测误差从146%降至5.4%:我国团队破解“层压变形”难题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3D混凝土打印时,为何设计打印10层却在第8层就坍塌?传统预测模型常因忽略打印层自重压缩变形,导致误差高达146%。近日,东南大学团队研发出一种非线性建造速率预测模型,通过考虑打印丝材的弹性压缩效应,将3D打印混凝土的破坏高度预测误差降至5.4%-10.5%。这项发表于《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的研究,为高层建筑3D打印施工提供了更精准的“安全计算器”。

打印层“隐形坍塌”:传统模型的致命盲区

3D混凝土打印(3DPC)通过层层堆叠建造复杂结构,无需模板,被誉为“建筑业的革命”。但打印过程中,每层混凝土丝材需承受上方所有层的重量,就像“叠罗汉”时底层人被不断加压,会发生微小但累积的弹性压缩。传统模型假设每层高度均匀,将建造速率简化为线性增长,如同“假设每块积木都不会被压变形”,导致预测结果与实际偏差巨大。

“比如设计打印20层,实际可能在15层就因底层压缩过度而坍塌。”研究团队解释。实验显示,采用线性模型时,两种打印材料(V0和V1)的预测误差分别达42.1%和146%。这种“算不准”不仅浪费材料,更可能引发结构安全隐患——2023年某建筑3D打印项目就因预测偏差导致墙体倾斜,被迫拆除重建。

破解“压缩密码”:给模型装上“变形传感器”

团队通过三组创新实验,为模型补上了“压缩变形”这一关键拼图:

第一步:测量丝材“抗压能力”
采用无侧限单轴压缩试验(UUCT),测试不同长径比(L/D=0.25至2)的新鲜混凝土试件。结果发现,丝材的“绿色强度”(打印初期强度)随长径比减小呈指数增长(如L/D=0.25时强度是L/D=2时的1.3倍),而杨氏模量则线性增加。这意味着矮胖的打印层(L/D<1)比瘦长试件更抗压,传统用L/D=2试件的测试数据会低估实际强度。

第二步:捕捉“层压累积效应”
通过空心圆筒打印实验观察到,前几层丝材受打印头挤压保持设计高度(12mm),但随着层数增加,底层在自重下逐渐压缩,就像“弹簧被持续按压”。当累积压缩量达8mm(临界高度差)时,打印头无法再维持设计高度,丝材开始“自由生长”至20mm(喷嘴直径)。此时,建造速率从非线性转为线性,这个转折点被称为“临界层n0”。

第三步:构建非线性预测模型
基于临界层和压缩变形规律,团队推导出非线性建造速率公式。该模型将打印过程分为两段:前n0层因压缩呈非线性增长,n0层后转为线性。例如,不含钢纤维的V0材料n0=5层,含钢纤维的V1材料n0=10层,与实验结果误差仅1层。

误差从146%到5.4%:新模型如何“校准”打印高度?

实验验证显示,新模型预测精度显著提升:

  • V0材料:传统线性模型预测27层,实际仅打印19层,误差42.1%;新模型预测17层,误差降至10.5%。
  • V1材料:传统模型预测78层,实际打印37层,误差146%;新模型预测35层,误差仅5.4%。

“关键在于把‘静态积木’变成‘动态弹簧’。”团队指出,新模型首次量化了压缩变形对建造速率的影响,通过修正强度因子(FAR)和临界层参数,让预测更贴近真实打印过程。例如,含1%钢纤维的V1材料因纤维增强了抗变形能力,临界层n0从5层增至10层,可打印层数翻倍。

未来展望:让3D打印混凝土“又快又稳”

这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已在某地铁管片3D打印项目中试用。团队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时间依赖性材料性能,优化模型在大型结构打印中的适用性。“比如打印高层建筑时,混凝土强度会随时间增长,需动态调整压缩参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