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万尾中华鲟放流长江 武汉开展2025年“全国放鱼日”增殖放流活动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原创
科普河湖生态保护、珍稀特有水生生物保护、节水护水动态及科普
收藏

6月6日,第11个全国“放鱼日”到来之际,武汉市2025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武汉渔政码头举行。一万多尾经严格检疫和公证的不同规格中华鲟,顺着定制放流滑道,缓缓游入长江,开启新的生命旅程。此次活动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承办,中华鲟苗种供应单位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和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志愿者服务队全程参与了放流活动。

本次放流的中华鲟均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态所”)供应。放流前,具有检测资质的农业农村部淡水鱼类种质检验测试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别完成了放流中华鲟的检验检疫和种质鉴定,确保放流中华鲟了种质纯正、健康达标。同时,工作人员还为其中超过10%的一千余尾中华鲟幼鱼植入了PIT标记,以便后续开展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活动现场,科学设计的放流设施有效减缓水流冲击,为幼鱼提供安全的“入江通道”。

作为本次活动中华鲟苗种供应单位,水生态所是水利部与中国科学院双重管理的科研事业单位。该所主要聚焦涉水工程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深耕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持续开展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尤其是中华鲟的物种保护与繁育工作。目前,该所是全国首批八家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场之一,也是武汉市范围唯一获批的单位。


放流现场

中华鲟作为长江的旗舰物种,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已处于极危状态,堪称“水中大熊猫”。水生态所长期致力于中华鲟等珍稀特有物种保护,先后保育有中华鲟、长江鲟、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共计8种20余万尾。截至 2024 年底,已累计放流中华鲟六万余尾,其中2022年在武汉江段一次性放流中华鲟幼鱼超过5万尾,为武汉江段单次放流中华鲟的最高记录。此外,该所还积极开展长江鲟、圆口铜鱼等国家保护的水生生物人工繁育放流活动,并建设有三峡遗传资源库,保存了长江流域140余种水生生物样本,构建了标本、组织、细胞和核酸等覆盖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系统性资源保护体系。

此次放流活动不仅有助于补充中华鲟种群数量,扩大中华鲟的物种规模,持续推进物种保护工作,而且将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的水生生物保护意识,为长江水域生态的保护与修复注入新动能。

鲟梦江河服务队合影

评论
俄体镇科普0000
太师级
2025-07-08
中气旋
少师级
已经阅读
11:07
建设张学英
庶吉士级
04:5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