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在抗癌路上,留住做妈妈的权利

温州市护理学会
原创
提供优质健康科普,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收藏

小林28岁,刚结婚一年,正和丈夫计划要孩子。然而一次体检后,医生告诉她:“你得了卵巢癌,需要尽快手术和化疗。”
小林瞬间懵了,癌症?可她还想要孩子啊。医生看出她的担忧,解释道:“治疗可能会影响生育,但我们可以先讨论生育力保存的方案。”
像小林这样的女性并不少见。随着妇科恶性肿瘤年轻化,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抗癌的同时,也面临“能否当妈妈”的抉择。
生育力保存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生命质量”问题
对许多患者而言,战胜癌症后,人生还有漫长几十年。生育能力的丧失可能带来:
心理创伤:癌症治愈后,“无法成为母亲”的遗憾可能引发抑郁、自卑。
家庭与社会压力:尤其在一些文化中,生育被视为女性身份的重要部分。
未来选择的剥夺:即使当下没有生育计划,保留选择权对年轻患者至关重要。
生育力保存的五大难关
难关一:与时间赛跑
某些中晚期肿瘤必须尽快治疗,但生育力保存(如冻卵)通常需要2周-4周的促排卵周期。
难关二:技术上的"选择题"
每种方案都有局限:
冻卵/冻胚胎:适合已婚或成年女性,但促排卵可能刺激激素敏感型肿瘤。
冻卵巢组织:连小女孩都能做,但移植回体内时,可能存在癌细胞"偷渡"的风险。
GnRH保护针:简单方便,但对某些患者效果不明确。
难关三:经济难关
冻卵:1万元/次-3万元/次,可能需多次取卵。
冻卵巢组织:手术+冷冻+移植,总费用可能超过5万元。
医保不报销: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将其视为"非必要"项目。
难关四:伦理的"纠结"
未成年患者:父母替孩子决定冻卵巢组织,但孩子长大后可能不想使用。
单身女性:国内未婚女性冻卵仍面临政策限制。
冷冻胚胎的"身后事":如果患者不幸离世,胚胎该由谁处置?
难关五:心理的隐形战场
幸存者的焦虑:即使成功保存卵子,许多患者仍担心癌症复发或生育失败。
家人的反对:"保命要紧,别想那么多"——这样的压力让患者陷入自责。
生育力保护方案的选择
专家建议:“就像买保险要趁早,生育力保存的最佳时机是化疗前2周-3周。”

未来的研究方向

近年研究聚焦于优化冷冻技术(如玻璃化冷冻)、探索人工卵巢模型及基因编辑减少治疗毒性,有望造福于渴望生育力保存的癌症患者。
当癌症突然降临,治疗的决心与对未来的期待,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现代医学赋予了我们更多可能——在抗击病魔的同时,守护成为母亲的权利。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面临这样的选择,请记住:
①主动向医生提出生育力保存的需求。
②在治疗开始前尽快咨询生殖专家。
③了解所在地区的医保和政策支持。
生命的延续有很多种方式,而医学,正在努力让每一种可能都留有希望。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主任护师黄朝霞

评论
淬剑ᵀᴹ
太师级
点赞温州护理学会
2025-07-0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