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农田“白色革命”变“白色污染”?我国农业塑料困境如何破局?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你可能没注意过农田里那层透明的“保温被”——塑料膜。它曾是我国农业的“功臣”:铺在地里能保水增温、防杂草,让干旱地区的玉米、棉花产量提升25%-42%,甚至让西北一些贫困县农民年收入涨了68%。但如今,这层“保温被”正变成“隐形杀手”:全国农田土壤里的塑料残留平均每公顷34公斤,部分地区超过380公斤;微塑料含量最高达每公斤42960个,比丹麦农田还多——这场始于40年前的“白色革命”,正面临从增产利器到污染源头的尴尬转型。

塑料膜:增产背后的“甜蜜负担”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塑料使用国,每年消耗超720万吨农膜,覆盖的农田面积相当于2800个标准足球场。在甘肃、新疆等干旱地区,塑料膜的作用尤为关键:它像给土地盖了层“智能空调”,让土壤温度提高8%、湿度增加17%,水的利用效率翻倍。数据显示,铺了塑料膜的玉米地,产量比露天种植高45.5%;采用“垄沟覆盖”技术的地块,产量甚至能翻84%。

但这层膜的“保质期”很短。传统农膜厚度仅0.006-0.008毫米(约一根头发丝的1/10),用一季后就碎成渣,混在土里难回收。我国农膜回收率长期不足66%,每年超25%的农膜残留在地里。这些碎片在土壤中慢慢变成微塑料(小于5毫米的颗粒),甚至纳米级颗粒,像“隐形沙子”一样堵住土壤孔隙,让水分和养分下不去,根扎不深。研究显示,每公顷土壤多100公斤塑料残留,棉花产量就下降4%-19%,小麦、蔬菜的根重和株高也会打折扣。

污染连锁反应:从土壤到餐桌的隐患

更麻烦的是,塑料膜里的“添加剂”在悄悄释放。比如邻苯二甲酸酯(DEHP),这种让塑料更柔软的化学物质,会从膜里“溜”到土壤中,被蔬菜、粮食吸收。2017年,我国农膜和棚膜释放的DEHP就有66.7吨,种在塑料大棚里的蔬菜,人体摄入的DEHP量是欧洲同类蔬菜的4-17倍。更细的微塑料甚至能钻进植物根细胞,跟着“吃”进人体——研究发现,每人每天可能摄入超10万个微塑料颗粒,胎盘、粪便里都检测到了它们的身影。

破局之路:从“用膜”到“管膜”的转型

面对这场“白色危机”,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2018年起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超薄膜(相当于给膜“加粗”),2025年目标将农膜回收率提至85%;河北等省还试点生物降解膜,这种用淀粉、聚乳酸做的膜,理论上能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但现实挑战不少:生物降解膜成本是传统膜的2.5-3倍(传统膜1万元/吨,降解膜2.5万-3万元/吨),农民用不起;回收设施也不完善——部分地区机械回收率不足15%,人工捡膜又费时费力。

未来方向:既要“保产量”也要“护土壤”

专家指出,解决农膜污染不能“一刀切”禁止使用,而是要“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端推广更厚、更耐用的膜(如0.015毫米),使用端教农民正确回收(比如用机器边犁地边捡膜),回收端建更多处理厂;同时,对生物降解膜加大补贴,让农民用得起“环保膜”。更关键的是,要让农民看到“护土”的好处——比如稳定的土地经营权,能让他们更愿意为长期土壤健康投资,而不是只盯着眼前产量。

从“白色革命”到“绿色转型”,这场农田里的塑料之战,不仅关乎粮食够不够吃,更关乎我们脚下的土地能否“活”得更久。未来,或许每一块农膜都能被“管”起来:用的时候保产量,废了之后能回收,真正从“污染源”变成“循环资源”。

评论
包庆华
太傅级
阅读科普知识
2025-06-1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