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99%准确率!碳捕获溶剂“状态监测”有了AI新方案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在火力发电厂的烟囱后,一场看不见的“碳争夺战”每天都在发生——溶剂(比如碳酸钾溶液)需要精准“吃掉”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得在再生时高效“吐出”,才能让碳捕获技术既省钱又省力。但溶剂的“饭量”(负载量)和“浓度”(强度)该怎么快速测准?传统滴定法像“慢镜头”,费时又易错;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期刊上亮出“新招”:用经验公式+AI模型双管齐下,把溶剂状态监测的准确率推到了99%以上。

溶剂“状态”卡脖子:测不准=费钱费能

碳捕获的核心是“吸收-再生”循环:溶剂在吸收塔“喝”二氧化碳,到再生塔“吐”二氧化碳,反复使用。但溶剂的“负载量”(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和“强度”(自身浓度)是关键——负载太低,溶剂没“吃饱”,得循环更多次,耗电;负载太高,溶剂“撑着了”,再生时加热更费劲,能耗飙升。过去测这俩指标靠滴定法:取点溶剂,加试剂反应,看用了多少试剂。但这活像“手工秤”,耗时、费人工,还容易手抖测错,直接影响碳捕获效率。

经验公式+AI:给溶剂“拍CT”

研究团队干了两件大事:一是用实验数据“炼”出经验公式,直接通过温度、浓度算溶剂的密度、折射率、电导率和pH值;二是训练AI(前馈神经网络),反过来用这些“体检指标”(比如密度多高、电导率多少)反推溶剂的负载量和强度。

经验公式有多准?

  • 密度:溶剂越浓(强度高),分子挤得越紧,密度越大;温度越高,分子“蹦跶”得越欢,密度越小。模型预测值和实验数据几乎“贴脸”——R²=0.9997,误差不到0.1%,比用尺子量长度还准。
  • 折射率:和密度“同频”,浓度越高、温度越低,光在溶剂里“走得越慢”,折射率越大。模型R²=0.9994,误差仅0.0189%,相当于1000次测量只错0.2次。
  • 电导率:浓度越高、温度越高,离子“跑”得越快,电导率越大;但负载量越高(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溶剂里的碳酸根离子变成碳酸氢根离子,后者“腿短”跑得慢,电导率反而下降。模型在不同负载量下的R²都超99.9%,比天气预报还稳。

AI模型更“智能”
团队用8种输入组合(比如单用红外光谱、单用物理性质,或两者“组队”)训练AI,发现最“强组合”是“物理性质+红外/紫外光谱+全温度数据”。这时AI预测溶剂强度的准确率接近100%(R²=1.0),预测负载量的准确率也超99.9%(R²=0.99966)。更妙的是,就算测不到pH值,用红外、紫外光谱和其他物理性质,AI依然能保持高准度——就像少看一个体检指标,医生照样能判断健康状况。

未来:碳捕获工厂的“实时大脑”

想象一下,未来的碳捕获工厂里,传感器实时“读”溶剂的密度、电导率等数据,AI模型“秒算”出负载量和强度,系统自动调吸收塔和再生塔的参数——既不让溶剂“饿肚子”(负载太低),也不让它“撑着”(负载太高),能耗自然降下来。研究显示,这种方法比传统滴定快得多,还能24小时“盯梢”,为碳捕获的高效运行装了个“实时大脑”。

小遗憾与大方向:向真实场景“更近一步”

目前pH模型还有点“小脾气”——它假设溶剂是“理想状态”,但实际溶液可能有杂质或非理想行为,导致预测有偏差。团队下一步打算优化反应动力学参数,让模型更贴近真实场景。未来,这套技术还可能“移植”到其他碳捕获溶剂(比如胺类溶液),为全球碳中和提供更精准的“监测武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