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加固的"卡脖子"问题
走在历史街区,常见外墙贴着一层"塑料布"——这是纤维增强聚合物(FRP),一种轻便高强的建筑加固材料。但你知道吗?这些"塑料布"和老砖墙的粘结强度,直接决定着地震时房子会不会塌。传统设计靠经验公式,误差大时甚至可能高估50%!沙特学者用AI破解了这个难题:机器学习模型预测FRP与砌体粘结强度,误差仅1kN,准确率超97%。
粘结强度:加固效果的"命门"
FRP像"建筑创可贴",靠粘结力把脆弱的老砖墙"粘"成整体。但现实中,粘结失效是加固失败的主因——就像创可贴没贴牢,一撕就掉。过去,工程师用意大利指南(CNR-DT 200 R1)估算粘结强度,公式依赖"经验系数",遇到不同砖块(黏土砖、石灰岩等)就容易"翻车":测试数据显示,传统方法误差最高达3.7kN,相当于高估了近一半的安全余量。
1583次试验喂出的"粘结预测师"
为了让AI学会"看"粘结强度,研究者翻遍56篇文献,收集了1583次剪切拉拔试验数据(相当于把FRP从砖块上"硬扯"的力值)。这些数据涵盖黏土砖、石灰岩等7类砌体,CFRP、GFRP等6种FRP材料,甚至包括不同宽度、厚度的FRP板。
关键一步是"挑重点":工程师筛选出7个最影响粘结力的参数——砖块抗压强度、FRP板宽/厚/弹性模量、粘结长度等。就像做蛋糕,面粉、糖、烤箱温度是关键,其他材料影响小。
AI vs 老公式:谁更准?
训练好的三种AI模型(CatBoost、Extra Trees、XGBRegressor)开始"考试":
- 准确率:测试数据中,AI模型解释了87%-90%的粘结力变化(R²值),相当于100道题能答对87-90道;
- 误差小:平均预测误差仅1kN(传统方法误差3-5kN),相当于用尺子量身高,AI误差1厘米,老公式误差3-5厘米;
- 抗干扰:面对砖块强度波动、FRP厚度变化等复杂情况,AI能捕捉到"非线性关系"——比如FRP板宽增加,粘结力不是简单翻倍,而是先涨后稳,老公式却只会算直线。
AI的"透明化":它到底看了啥?
为了让工程师敢用AI,研究者用"敏感性分析"和"SHAP值"给模型"拆盲盒"。结果发现:
- FRP板宽是最大影响因素(就像创可贴越宽越难撕),其次是粘结长度(贴得越长越牢);
- 砖块抗压强度、FRP弹性模量等参数影响较小——这解释了为啥老公式总出错:它没抓住"板宽"这个关键变量。
未来:从实验室到工地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AI模型已在沙特部分历史建筑加固中试用。工程师表示:"以前设计得反复调整参数,现在输入FRP尺寸、砖块类型,AI秒出结果,还能标注风险点。"
论文作者提到,下一步计划把模型集成到建筑设计软件中,并扩展数据覆盖更多砌体类型(如我国常见的青砖)。未来,老房子加固可能像"点外卖":选好FRP型号,AI一键算出最安全的粘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