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就近来老年人运动发生心源性猝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笫一届会长、原武警部队卫生部李深部长,嘱王立祥教授就如何科学运动谈谈看法!王立祥教授作为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在任中华医学会第十届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时提出“立体健康”理念等,就如何科学健康运动?王立祥教授撰文“立整体生命运动观,还健康长寿之心愿!”。文章围绕以下“四体”阐述了①自我“个体”本能生命运动核心观;②家庭“集体”供能生命运动重心观;
③社会“群体”赋能生命运动爱心观;④自然“大体”产能生命运动仁心观……。为人们阐释了唯有将这“四体”融会贯通,视为有机整体,才能真正践行“立体健康”理念,让科学运动成为贯穿生命全程且融入生活各维度游自觉行动;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运动风险(尤其是老年心源性猝死),激活生命活力,实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健康长寿心愿!本文作者以其深刻的洞见和责任担当,不仅为为老年科学运动提供了系统性指导,也为和谐的健康中国贡了宝贵的“立体生命健康”新质思路……。
一、自我“个体”本能生命运动核心观
知己为本,动静有长。 根据自身生理、心理、病理状况(未老、欲老、已老),把握科学运动规律,因人而宜(适合、适度、适量)。
1、古代生命运动观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故能形劳而不倦… 度百岁乃去。” 强调运动要“不倦”,即适度、不过劳。又言:“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明确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生理机能自然衰退的规律,运动必须顺应此规律。《抱朴子·内篇·极言》: “养生之方… 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 不欲甚劳,不欲甚逸。” 葛洪强调“适度”原则,反对过劳与过逸,尤其适合老年人。《养性延命录》: “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陶弘景明确提出“小劳”概念,即轻微、经常性的活动,是老年运动的核心。
2、现代生命运动观
强调个体化运动处方。一是评估“三理”:① 生理: 心肺功能(如靶心率计算)、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②病理: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状况。例如,冠心病患者需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心脏康复运动;膝关节炎患者应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
③心理:运动意愿、兴趣、压力水平。选择喜欢的运动更易坚持。运动本身也是缓解焦虑抑郁的有效手段……;二是把控“三老”((未老/欲老/已老三阶段):①未老 (青中年):可进行较高强度运动(如跑步、球类、力量训练),侧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需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②欲老 (准老年/初老期):应开始调整运动方式,降低冲击力,增加柔韧性和平衡性练习(如太极、瑜伽),为老年期做准备。关注心血管风险筛查……;③已老 (老年期):核心是安全、适度、持之以恒,以低强度有氧(散步、快走)、平衡训练(防跌倒)、柔韧性练习和轻度力量训练(维持肌肉)为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重视热身与整理活动。运动前后监测血压、关注身体信号(胸痛、眩晕、过度呼吸困难等)。猝死预防关键是运动前医学评估(特别是心血管筛查)、避免突然剧烈运动、了解自身极限、不在不适时强行运动、学会识别危险信号、确保环境安全及有陪伴(尤其对高风险者)。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科学个体运动的核心是深刻认知并尊重自身生命阶段与独特状态,以“小劳常续”代替“暴兴暴废”,在“形劳而不倦”的智慧中,规避风险,激发本能活力。
二、家庭“集体”供能生命运动重心观
食饮有节,滋养动能。 根据家庭成员的基础运动,科学搭配家庭生命运动供能食谱,是保障科学运动的重中之重。
- 古代生命运动营养观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奠定了均衡膳食的基础原则。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源于合理膳食。《千金要方·食治》:孙思邈强调“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并主张“养老之道… 饮食当令节俭”。指出食物不仅能提供能量(“资血气”),更能调养身心(“悦神爽志”),且老年人饮食尤需注意适量与易消化。
《饮膳正要》:元代忽思慧的著作,强调饮食卫生、营养搭配与季节、体质的关系,体现了“因人、因时、因地”的膳食原则。
2、现代生命运动营养观
一是能量匹配:家庭食谱需考虑成员年龄、性别、日常活动量(包括运动强度和时间)来调整总热量摄入,避免能量过剩(肥胖)或不足(影响运动表现和恢复)。二是营养平衡:碳水化合物是 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尤其有氧运动),应选择全谷物、薯类等复合碳水,提供持续能量,避免血糖剧烈波动。蛋白质: 修复运动造成的肌肉微损伤,促进肌肉合成。对维持老年人肌肉量(防肌少症)至关重要。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蛋、奶、豆、鱼、瘦肉)。脂肪:*提供必需脂肪酸和能量。选择健康脂肪(如橄榄油、鱼油、坚果),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其他:微量营养素与水分:*维生素、矿物质(如钙、维生素D对骨骼健康;铁对携氧能力;电解质如钾、钠、镁对肌肉功能和体液平衡)、充足的水分(运动前后及过程中及时补充)对运动表现、恢复和整体健康不可或缺。
三是家庭实践:共同采购健康食材、学习科学烹饪(少油少盐少糖)、规律进餐、营造愉悦就餐氛围,使科学供能成为家庭集体健康生活的基石。
民以食为天”。家庭是营养供给的第一线。科学的“供能”食谱,是支撑个体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是“立体健康”中不可或缺的“后勤保障”。家庭集体践行“食饮有节,营养均衡”,方能滋养持续运动的动能。
三、社会“群体”赋能生命运动爱心观
环境友好,互助同行。 根据社区成员的运动特点,科学打造运动场所、提供运动器材、举办运动竞赛,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奉献“爱心”。
- 古代社会“爱心”观
《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描绘了理想社会对各类人群(包括老年人)的关怀。安全便利的运动环境是“老有所乐”、“壮有所用”(指维持活力)的重要保障。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社区对老年运动设施和活动的投入,正是“及人之老”的仁爱体现。
《吕氏春秋·尽数》: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 强调“动”的重要性。社会提供运动机会和条件,就是促进群体“流动不腐”。
2、现代社会公卫观
一是适老化改造:建设安全、无障碍、有遮荫休息区的步行道、公园、广场;配备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注重柔韧性、平衡性、轻度力量训练);卫生间设施便利。
二是科学组织:推广适合不同群体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广场舞、门球、健步走俱乐部);举办趣味性、低竞技性的社区运动会或健康活动日;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如社会体育指导员)。
三是营造氛围: 鼓励邻里结伴运动(增加乐趣、相互督促、保障安全);利用宣传栏、社区媒体传播科学运动知识;表彰积极运动的老年榜样。
四是社区“爱心”内涵:建设国家工信部、卫健委5G+心脏猝死防治救系统项目,落地救在身边的生命平安站!“独行快,众行远”。社会“群体”的“爱心”赋能,体现在创造安全、便利、友好的运动物理环境和积极互助的人文环境上。这不仅是硬件投入,更是“以人为本”社会治理理念的体现,让科学运动成为触手可及的社区福利,惠及每一位成员。
四、自然“大体”产能生命运动仁心观
顺应天时,天人合一。根据大自然规律,依照24节气“四季”养生运动,运用大自然蕴含利于生命运动之“产能”,达到天、地、人和谐共生运动康寿之心愿。
1.古代自然运动养生观
一是四季运动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是“四季养生”的圭臬。明确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强调运动养生必须顺应四时阴阳变化。
春三月: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 提倡舒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助阳气生发。
夏三月: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气得泄” - 可适度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开烈日高温,选择清晨或傍晚,注意补充水分,防止中暑。运动以“泄”热但不耗竭为度。
秋三月: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收敛神气” - 运动宜平和收敛(如太极、八段锦),避免过度出汗耗散阳气。
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 运动应在日光充足、相对温暖时进行,以室内或避风场所为宜,强度适中,避免大汗淋漓,以防寒邪入侵。注意保暖。
二是24节气运动养生
《淮南子·天文训》与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察天文、物候、气象总结出的自然节律。运动应顺应节气特点,惊蛰、春分:阳气升发,适宜增加户外活动。大暑、三伏: 强调防暑降温,运动宜轻缓,选凉爽时段。白露、秋分: 天气转凉,注意保暖,运动后及时添衣。冬至、大寒:注重防寒保暖,选择温和室内运动或日光下活动。
三是利用自然“产能”运动养生
阳光:促进维生素D合成(强健骨骼),调节生物钟,改善情绪。选择在适宜时段进行户外运动。
新鲜空气:改善心肺功能,愉悦身心。森林、公园、水边负氧离子丰富,是理想运动场所。
地气(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中运动(如公园健走、登山、林地太极)能有效缓解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森林浴”效应)。
四是“仁心”观”的升华
此«仁心”不仅是对人之仁,更是对天地自然之仁。人类尊重自然节律,善用自然资源(而非掠夺破坏)进行养生运动,体现了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至高哲学理念,是追求个体健康与地球生态健康和谐统一的“大健康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自然“大体”是人类生命运动的宏大背景与能量源泉。科学运动需怀敬畏之心,遵循四时更迭、节气流转的自然法则,善用阳光、空气、水土等自然恩赐。这种顺应天时的运动,是“仁心”对自然的回响,是实现“天、地、人和谐共生”健康长寿愿景的智慧之道。
倡导“立整体生命运动观”及其“四体”框架(个体知己为本、家庭供能筑基、社会爱心赋能、自然仁心归元),深刻融合了中华传统养生智慧的精髓(《内经》顺应四时、动静适度、食饮有节)与现代医学、营养学、运动科学、公共卫生及环境科学的核心理念。个体观是根基:深刻认识并尊重自身生命阶段与独特状态,是规避风险(如猝死)、实现科学运动的出发点。“小劳常续”、“形劳而不倦”是箴言。集体观是保障:科学均衡的家庭营养供给,为生命运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动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群体观是支撑:安全、便利、友好的社区运动环境和互助氛围,是社会对公民健康权的承诺体现,是“老有所乐”、群体健康的孵化器。大体观是境界:* 顺应自然节律(四时、二十四节气),善用自然恩赐(阳光、空气、环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健康”仁心。
唯有将这“四体”融会贯通,视为有机整体,才能真正践行“立体健康”理念,让科学运动成为贯穿生命全程、融入生活各维度的自觉行动,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运动风险(尤其是老年人猝死),激发生命活力,实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健康长寿心愿。立整体生命运动观,不仅为老年人科学运动提供了系统性指导,也为构建全龄友好、环境和谐的健康中国探索了“立体生命健康”新质思路。
参考文献:王立祥 .立体心肺复苏 立体健康 立体数宇:“三立一体” 理念 (J)。中华危
重病急救医学,2019, 31 (1):5-7. DO: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9.01.002.
作者:王立祥
编辑:王冉冉
致谢 :Deep 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