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梗高发的魔鬼季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寒冷的冬季。其实,夏季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悄然升高。
一项刊登在《环境与健康》期刊上的研究表明:气温一旦升高到35℃,最高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流行病学证据也表明,气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当气温高于32℃时,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
本期,邀请到长沙泰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江斌和大家唠唠炎热天气里心梗发病为何如此频繁?心梗都有哪些症状?我们该如何预防心梗?……
夏季,为何会迎来心梗“小高峰”?
1.血压升高
血管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高温环境会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心脏的泵血负担增加,心肌和大脑组织处于缺氧状态,血压随之升高,很容易造成心肌缺血,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2.身体缺水
天气热,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加快,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分流失。身体严重缺水时会导致血液粘稠,循环速度减慢,心脏供血不足,诱发急性心梗。
3.情绪波动大
高温天气让人容易烦躁、心跳加快、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血管负担,诱发心梗。
4.冷热交替
炎炎夏日,无论是从炙热的户外冲进空调房或是从舒适的房间被迫扎进刺眼的阳光中,亦或让冰凉的冷饮灌入你的咽喉都会导致机体的神经和体液调节系统突然改变,血管可能出现突然痉挛、收缩,血管内斑块脱落形成血栓等问题。
5.不良习惯
夏天很多人在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后,晚上会选择去宵夜,喝冰镇啤酒,尤其是吃到后半夜,作息不规律,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江斌主任提醒大家:夏季,猛吹空调/冲冷水澡,剧烈运动,大量饮水(尤其是冷饮),熬夜+啤酒(过量饮酒)+烧烤(高盐高脂饮食),情绪激动等这些常见行为可能会对你的心脏造成压力,甚至导致其“崩溃”。
常见的心梗“信号”有哪些?
事实上很多心梗在发病之前还是会有症状的,但是有些人不重视,觉得自己身体还不错,选择“熬一熬”,结果酿成悲剧。
心梗的典型症状有心前区或胸骨后烧灼样、压榨样的剧痛,可以向咽部、左肩背部和左上肢放射,伴有全身大汗,甚至濒死感;不典型的症状的部位和性质变异程度很大,可以是上腹疼、后背疼、牙疼、嗓子疼、憋气、心慌、恶心、呕吐等。简单一句话从耳垂到肚脐之间的不适症状都可能是心梗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高温天气容易出现出汗、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类似胃肠炎的表现。这些我们可能会认为是中暑或空调病的典型症状,也可能是心梗的不典型表现。
突发心梗,如何进行自救?
当怀疑自己发生心肌梗死时,保持冷静至关重要,惊慌只会加重病情。以下是应对心肌梗死的自救步骤:
1.立即拨打120,说清地址+症状,保持电话畅通!不要自行开车或打车去医院!
2.停止一切活动,原地平躺,减少心脏耗氧。松开衣领、腰带,开窗通风,保持呼吸通畅,有条件的可吸氧。
3.可含服硝酸甘油(服用前量血压,血压低则不要服用),5分钟无效可再服1片(最多3次)。
4.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心脏骤停的情况,要尽快进行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并立即让周围的人寻找最近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抢救。
在等待120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千万别做这些事!
1.不要盲目拍打、掐人中(无效且延误抢救)
2.不要用力咳嗽(增加心脏负担)
3.不要喝水或进食(避免呛咳或影响手术麻醉)
江斌主任介绍说:急性心梗的最佳救治时间为发病后的2小时,俗称“黄金120分钟”,若能在120分钟内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心肌和生命。
如果心梗发生超过了120分钟,心肌坏死的范围会不断扩大,心脏功能受损也会越来越严重。即使后续接受治疗,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不论何时何地,出现胸痛,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第一时间赶往最近的胸痛中心以得到及时救治。
2020年11月,长沙泰和医院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总部认证,成为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2024年顺利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再认证”。长沙泰和医院胸痛中心自运行以来,不断优化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筑建了急性胸痛患者救治的“高速路”,年均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800余例,曾创下D2W时间仅为13分钟(90分钟就已达标)的记录。
牢记!夏季预防心梗要做好这几点!
1.控制情绪稳定,尽量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激动;
2.不要一味贪凉,合理使用空调,避免大量进食冷食、冷饮;
3.均衡膳食,避免暴饮暴食,饮食清淡,控制胆固醇的摄入,及时补充水分;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注意休息,避免熬夜,运动不要过早、过强,注意劳逸结合;
5.合理用药,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尤为重要,切莫自行停用。
6.定期体检(如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明确自身身体健康情况。
来源:长沙泰和医院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