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层住宅已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之一。针对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特殊风险,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高孟潭近日作客人民网,为公众详细解读高层建筑地震避险与自救知识。
高孟潭介绍,高层建筑,特别是位于沉积盆地上的建筑,对地震波较为敏感,其震动效应通常比其他场地更为显著。高层建筑在地震中震动剧烈,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而诸多灾害往往与震动密切相关。地震本质上是地面的强烈震动引发的一系列破坏,高层建筑的这种震动效应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另外,从造成人员伤害的源头来看,一方面,若震动过于强烈,超出高层建筑的抵抗能力,虽然建筑倒塌属于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在更多情况下,高楼的强烈震动会引发诸多危及生命安全的状况。例如,强烈晃动可能致使房屋吊顶坠落,屋内的立柜、书柜等家具倾倒砸人,原本看似无害的重物,在瞬间晃动中也可能与人体发生碰撞造成伤害。此外,许多高层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主要支撑由钢筋混凝土整体构成,但中间的填充墙在地震中容易翻倒。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高孟潭作客人民网。人民网记者 葛泰佚摄
地震发生时,高层住宅居民如何应对?高孟潭建议,一是立即趴下。感觉到震动或收到预警信号后,第一时间趴下,用枕头或手臂保护头颈,就近躲至坚固桌子下方;二是固定身体。抓住桌腿等固定物,避免剧烈晃动导致身体失控;三是寻找“生命三角”。若震动加剧,可转移至承重墙墙角等可能形成生存空间的位置。
高孟潭强调,过去一些诸如躲到卫生间或厨房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比如一些户型的卫生间采用的是非承重墙体,并不结实;而厨房存在燃气泄漏的风险,且橱柜及其他物品在地震中也容易掉落伤人。因此,居民日常应了解哪些家具或物品在强烈震动时可能带来伤害,储备相关知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选择合理的应对方式。
对于在地震中如果不幸被埋压,应当如何自救?高孟潭建议,首先,在心理上要做好准备,尽可能创造条件保证呼吸,移动废墟中的物品让自己感觉更舒适。其次,务必处理伤口,家中应常备应急包,其中的止血绷带、创可贴等可用于处理小伤口。最后,一定要保持体力,盲目喊叫易消耗大量体力,可使用砖块、水泥块或更硬的物品敲击墙壁,若有管道,敲击管道效果更佳,以此不时向外界传递信息。同时,若手机还有电,可利用手机与外界联系。高孟潭说,如今,已有科技手段能够探测废墟中的手机信号,这也为被困人员与外界取得联系提供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