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9 日,清华附中文昌学校的小学教室里传来阵阵惊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热带植物有故事” 科普课堂第九期开讲,李睿博士化身 “植物侦探”,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油棕探秘之旅。
课堂上,李睿博士通过生动的课件展示,向孩子们介绍这位 “世界油王”—— 油棕树。作为棕榈科多年生木本植物,油棕树拥有 50 厘米粗的树干,支撑着长达 6 米的羽状叶片,犹如巨人撑开的翡翠色阳伞。而它惊人的产油能力更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果肉含油率约 50%,每公顷产油量达 4.17 吨,是花生的 5 - 6 倍、大豆的 9 - 10 倍,堪称大自然馈赠的 “绿色油库”。
随着课件画面切换,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将孩子们带回 19 世纪中期的西非。画面中,壮汉赤脚攀爬 20 米高的油棕树,腰间的砍刀在阳光下闪烁。“当时没有机器,人们全靠双手双脚采摘几十公斤重的果穗。” 李睿博士介绍道。而当考古现场的照片展示出 5000 年前尼日尔河畔先民发明的 “水煮 - 捣碎 - 取油” 制油法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面对孩子们关于 “古人是否用棕榈油蘸薯条” 的好奇提问,李睿博士幽默回应:“那时虽没有薯条,但棕榈油早已是餐桌上的明星调料。”
在 “油棕在中国的三次落户记” 环节,李睿博士用故事串联起油棕引种历史:1926 年,归国华侨怀揣油棕种子在海南试种,播下百年传奇的种子;1956 - 1965 年间,国家先后经 35 批次从东南亚引进 3.6 万公斤 “杜拉” 品种种子,让 63 万亩海南山坡变身绿色油库;1973 - 1980 年,南滨农场引进 “丹拉那” 种子,通过科技改良使亩产鲜果穗最高达 1606.1 公斤,出油量较初代品种提升近 60%。
“早期果实外壳像盔甲,现在皮薄肉厚全是精华。” 李睿博士展示新品种时强调,“每一滴棕榈油的进化,都凝聚着三代科学家的接续奋斗。” 课程尾声,孩子们通过实物观察和趣味问答,进一步加深了对油棕的认识。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热带植物有故事” 科普课堂已连续开展九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为青少年打开认识热带农业科技的窗口。此次油棕科普不仅让孩子们领略到 “世界油王” 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农业科技、致敬科研精神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