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成都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主办,龙泉驿区新经济和科技局(区科协)、区委组织部(区委人才办)承办的“蓉漂系列院士(专家)进园区”活动在西部氢能产业园成功举办。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雷宪章、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陈维荣、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云贵、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教授李建军等4位顶尖专家走进园区,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为龙泉驿区产业发展 “问诊把脉”,搭建起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
==========================================================================================================================================================================================================================================================================
下午两点,活动伴随着务实高效的精准调研正式启动。雷宪章院士首先前往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深入了解氢储运加注装备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情况。随后,院士专家团队走进西部氢能产业园,参观成都入江富乐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半导体装备生产线及园区氢能科普展厅,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深入探究了氢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等领域的技术瓶颈及未来发展方向。成都市科协副主席张耘在陪同参观交流时表示,院士专家进园区是落实成都 “立园满园” 行动的重要举措,市科协将不断发挥桥梁与纽带的关键作用,促进更多高端智力资源与园区企业实现深度交流与精准对接。
在 16 时举行的交流座谈会上,龙泉驿区科协副主席陈晓明首先介绍了成都经开区科技创新投资环境及园区面临转型升级探索新技术、新赛道的“问诊”需求。随后,成都亿华通动力科技,凭借其在燃料电池发动机装配技术上的新专利,以及美奢锐新材料在粉末冶金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参与了四川西部氢能产业园和同济大学技转中心等机构的讨论,共同探讨了氢能储运加注、燃料电池技术、低碳材料研发等领域的30余个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技术研发、工艺改进、产业协同等多个维度。
针对企业诉求,院士专家团以“一场会、一个问题、一个答案”的创新模式,逐一“对症开方”。雷宪章院士结合国际前沿经验,针对龙泉驿区已有氢能产业园、氢储运加注装备创新中心等产业基础,建议聚焦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突破、大规模液态储氢设施建设及低成本管道运氢网络布局,构建“制-储-运-用”全链条产业生态;陈维荣院士针对氢能装备在线监测、高端零部件材料智能检测等解答企业的困惑;陈云贵教授围绕氢能关键材料研发及应用,提出构建 “企业出题(明确技术参数与应用场景)—专家解题(联合高校院所攻关材料制备工艺)—政府引导(提供中试场地与政策扶持)”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李建军教授则针对氢能民用场景中公众关注的安全问题,结合其在环境与安全技术领域的研究,提出“技术防控+标准先行”双轮驱动策略。
专家们的建议既紧扣龙泉驿区“汽车+氢能+新材料” 的“一主多元”产业定位,又直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标准建设等核心环节,既包含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的战略路径,也涵盖构建完善产业生态的顶层设计,赢得了企业代表的广泛认可和热烈反响。企业代表们纷纷表示:“院士们的建议不仅解答了技术疑问,更帮我们理清了产业协同的方向,让我们在氢能赛道上更有信心。”龙泉驿区新经济和科技局党组书记郑小勇在总结时提出:期望院士专家们能持续关注龙泉驿,进一步加深项目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建议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专家团队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进程。并表示要继续会同成都院士联合会做好服务保障,建立问题解决闭环机制,让智力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据悉,此次活动还吸引了青白江区氢能及新材料领域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下一步,龙泉驿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新能源汽车、氢能装备等重点领域,强化科技要素供给,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集聚高地,为成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源泉。
本次“蓉漂系列院士(专家)进园区”活动作为落实成都市 “立园满园” 行动的重要抓手,以“进解优促”(进园区、解难题、优服务、促发展)为主线,不仅为企业破解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的“急难愁盼”,更搭建起高端智力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长效平台。随着“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机制与“问题收集—跟踪落实—成效反馈”服务闭环的持续深化,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正以“立园”强根基、以“满园”聚动能,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在“进解优促” 中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奋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