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废热变电能:新型热机如何解锁工业余热潜力?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在钢铁厂的高炉旁、化工厂的冷却塔下,大量温度低于100℃的低品位热能(LGH)正悄然散失。据估算,全球工业废热中约63%属于此类“低温废热”,它们因能量密度低、回收难度大而长期被忽视。然而,随着能源危机加剧,如何将这类废热转化为可用能源,成为学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近期,中国科研团队提出一种新型热机系统——氦气间隙扩散蒸馏-多级反向电渗析热机(HGDD-MSRED),为低温废热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从“废热”到“电能”的转化密码

传统废热发电技术(如蒸汽轮机)通常需要高温热源(>300℃),而低品位热能的利用则面临技术瓶颈。HGDD-MSRED热机的核心创新在于将两种成熟技术巧妙结合:

  • 氦气间隙扩散蒸馏(HGDD):通过氦气层加速水蒸气扩散,在常压下实现盐水溶液的高效分离,生成高浓度(HC)和低浓度(LC)盐溶液。
  • 多级反向电渗析(MSRED):利用HC与LC溶液的盐度梯度,通过离子交换膜产生电流,类似于“盐水电池”的放大版。

与需要真空环境的传统膜蒸馏技术相比,HGDD在常压下运行,省去了增压泵的能耗;而MSRED采用多级串联设计,可灵活调节输出功率,适应工业场景的动态需求。实验表明,该系统在95℃热源和35℃冷源条件下,最高能量转化效率达2.96%,较同类系统提升近一倍。

效率提升的“三把钥匙”

研究团队通过数学模型和实验验证,揭示了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参数:

  1. 盐溶液浓度:平衡的艺术
    冷流盐浓度(mc)过低会降低HC溶液浓度,削弱发电效能;但浓度过高反而增加离子结合效应,抑制水分蒸发。实验发现,当mc维持在2 mol/kg时,系统效率达到峰值1.68%。这类似于烹饪时“盐多则苦,盐少则淡”的平衡法则。
  2. 温度调控:热交换的博弈
    提高热源入口温度(Tinh)可增强水蒸气蒸发量,但需同步优化冷源温度(Tc)。例如,当热源温度升至95℃、冷源温度调至35℃时,系统效率跃升至2.64%。这种“温差驱动”机制,类似于利用暖气片与室外冷空气的温差发电。
  3. 结构设计:毫米级的精妙
    氦气间隙厚度(δc)和流道长度(L)的微调对效率影响显著。将δc从5 mm减至3 mm、L从3 m增至5 m时,系统效率提升至2.96%。这得益于氦气的高导热性缩短了热传递路径,而延长流道则强化了热交换过程。

横向对比:效率竞赛中的“优等生”

与近年提出的其他废热发电系统相比,HGDD-MSRED展现出独特优势:

  • 膜蒸馏-反向电渗析系统(MD-RED):最高效率1.15%,需依赖真空泵,能耗较高。
  • 多效蒸馏系统(MED-RED):效率达1.4%,但设备复杂且维护成本高。
  • 吸附-反向电渗析系统(AD-RED):效率仅0.55%,适合低温但输出有限。

HGDD-MSRED凭借常压运行、模块化设计和参数灵活调控,在工业适配性上更具潜力。例如,钢厂可将冷却水(80-100℃)作为热源,直接接入系统产生辅助电力,减少对电网的依赖。

未来挑战: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实验室数据亮眼,HGDD-MSRED的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挑战:

  • 材料寿命:离子交换膜长期接触高浓度盐溶液可能导致性能衰减。
  • 成本控制:氦气虽提升效率,但其价格较高,需探索替代气体或循环利用方案。
  • 系统集成:如何与现有工业设备无缝对接,实现“即插即用”式改造。

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测试多元盐溶液(如氯化锂与醋酸钾混合),以进一步提升发电效能,同时探索与太阳能集热器的耦合应用,打造全天候废热回收网络。

结语:废热回收的“工业革命”

每座工厂都是一个未被开发的“能源矿场”,而HGDD-MSRED热机正像一把钥匙,试图打开这座矿场的大门。当毫米级的结构优化遇上精准的参数调控,低品位热能的命运或许将被改写——从烟囱顶端的缕缕白烟,变为车间里稳定流淌的绿色电流。这场静悄悄的能源革命,或许将重新定义工业生产的可持续未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