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新生宝宝出生的第一道“安检”,怎么做?

中华医学会
原创
传播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作者:王秋菊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王全桂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所有的孩子出生后,在有条件的地区必须要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目的是希望能够早期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以便进行早期干预。

所以一般在出生后48-72小时之内进行听力筛查,在出生后42天还可以进行听力复筛。然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在不同的月龄也可以进行听力学的诊断。

新生儿在出生的时候,实际上他的听觉系统已经基本上发育完成了,所以在新生儿出生48-72小时,就可以进行听力筛查。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新生儿听力筛查一般选用耳声发射(OAE),耳声发射产生于耳蜗,主要反映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如果耳声发射能够引出,就基本上认为孩子的听力是正常的。

同时我们还要通过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检测他的听觉传导通路。AABR技术的出现和使用,目的在于与OAE技术联合应用于筛查工作,全面检查新生儿耳蜗、听神经传导通路、脑干的功能状态。

这两种筛查结果都用“通过”或“未通过”来表示。一般而言,准确率都非常高,但仅使用耳声发射检测时,只能检测外毛细胞,发现不了内毛细胞、听觉传导通路的病变。若结合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准确度可以达到90%以上。

当然,新生儿听力筛查没通过,未必一定是耳聋。因为新生儿刚出生时耳道非常小,里面有很多羊水,且耳道通常处于关闭状态,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所以如果耳道有积液或中耳有积液,耳声发射就会表现为不通过,但这种不通过不一定意味着有耳聋的情况。

第一阶段的筛查可能是不通过的,孩子出生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然后进行复筛,可能就通过了。

因此,不通过并不意味着一定是耳聋,需要家长做到的就是密切关注他的问题,及时进行复筛。

在最早的时候,只做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从2007年开始倡导,新生儿要做听力和基因的联合筛查。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即使通过了听力筛查,随后到了三四岁、四五岁,也可能出现听力问题。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后来发现,比如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孩子,比如还有一些携带线粒体突变母系遗传基因的孩子,做物理的听力筛查是不能发现的。所以在做物理筛查的同时,取孩子的血样做基因检测,通过联合筛查就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所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通过几百万例的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发现,在物理筛查漏诊的孩子当中,能够帮助一部分孩子做到早期明确诊断,便于我们对这样的孩子给予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靶向干预和指导。

所以联合筛查已经成为我国的筛查模式,国际上也非常认可。

如果明确孩子有遗传性耳聋的情况,就要对他的耳聋程度进行分类,是轻度的、中度的,还是重度和极重度的,因为不同程度的耳聋,对语言发育的影响不同。

对于极重度的孩子,要及早进行干预,比如早期戴上助听器,3个月、6个月就可以戴上助听器,到8个月,或者按照标准,应该在12个月左右进行人工耳蜗植入,使他能够听到正常的声音,促进语言发育,这样不至于最终出现因聋致哑的情况,仍然可以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这是比较早期的一种干预方式。

如果这个孩子出生之后,他的听力还可以,语言也能进行发育,但是会有口齿不清的情况。即轻中度的耳聋,若对语言发育的清晰度有影响,就要进行言语康复。

还有一些耳聋,出现波动性听力下降,在医生指导下可能会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天津—陈杰
少傅级
对新生宝宝开展健康的“安检”,十分有必要,旨在发现在早、发现在小、发现在初萌,及早干预,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2025-04-21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大学士级
新生宝宝降临,开启人生奇妙旅程,首道“安检”至关重要。于出生48 - 72小时进行听力筛查,结合多种检测方法,2007年起更推行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为宝宝听力健康,精心构筑温暖防线。
2025-04-21
华科普
大学士级
所有的孩子出生后,在有条件的地区必须要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目的是希望能够早期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以便进行早期干预!
2025-04-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