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长宁区科协:将“四服务”融入“科创中国”建设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作者:耿挺 殷倩
上海市科协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3月18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市科协主席张杰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10周年。科协系统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以自我革命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科协改革,切实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服务科技人才作为工作主线,着力促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技咨询,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国际民间科技交流合作中发挥骨干作用。2025年,科协系统将如何诠释责任担当,谱写科协发展新篇章?让我们来听听参会代表的心声。

长宁区科协:

将“四服务”
融入“科创中国”建设

新时代的发展既是高质量的发展也是创新驱动的发展。长宁区科协锚定创新生态培育,充分发挥科委(协)一体化优势,把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两大发展机遇,将“四服务”融入“科创中国”建设,着力培育创新生态,助力区域创新创业和高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学术助创新,活跃科企新群落区科协坚持贯彻“政产学研金服用”整体导向,以学术创新交流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通过导流学术资源,服务供需对接,协力新微集团,依托“三位一体”成果转化生态,持续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建设,“脑机接口”“包容城市”“医学陶瓷”“MEMS 产业化”等前沿、交叉学术交流会议纷纷落地长宁。结合区域东、中、西片科企群落分布及“3+3”产业定位,打造“上海硅巷”、“虹桥之源”科创街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主动参建。

“去年,推动‘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列入2024年区委1号课题内容。目前,已经完成了主要的课题调研报告。”长宁区科协学会部部长洪嫣说,“后续,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科创街区的7个专项行动。”

**以真情促服务,涵养青科“精气神”**区科协坚持以服务科技工作者为主要职能,着力培育青年人才,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区建设并取得长足进展。会同相关部门,区科协邀请青年科技工作者分享自身创新创业故事,开展“创新说”“智链加速器”等专题活动7场,发布演讲视频30余条,在“科创中国”平台上累计浏览量达249万余次,展现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的精神风貌。

区科协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镇资源,协力推进实事项目,不断蓄积青科资源和创新潜力。全区建成 “虹桥人才荟”站点39个、硕博士实践基地39家,推出数千套人才公寓房源,出台人才公寓支持政策,为科创企业人才职称评审开辟绿色通道,营造良好环境助力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长宁“安心安家安业”。

以“估值”兑项目,探索科技新传播区科协坚持广开门路,对群众科普需求“估价”,对科技创新成果“估值”,融合探索科技新传播,助力科创服务新拓展,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协同作用。

一方面,广泛开展科普项目征集,在搭建科技桥梁,服务社区居民的同时,主动探索为投资人、青科人等新质群体量身定制新服务,以“上海硅巷”公开课、举办“上海硅巷”科创市集等科普科创融合活动,接地气、聚人气、展生气,为科技企业引流赋能,使科技传播提质升温。另一方面,组建科技志愿服务总队1个、分队80余支,累计凝聚科技志愿者3000余人,开展科技志愿活动百余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约万余小时;出台《长宁区科技志愿服务嘉许激励制度》,鼓励引导科技工作者发挥专长,助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同时,支持科技企业学习借鉴“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理念,动员爱立信、博世、联合利华等11家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科技成果展厅资源优势,“一厅多用”打造科技小馆并开展创新科普活动,其中8家企业获科普项目立项。

**以组织为基础,强化韧性“科字号”**区科协坚持贯彻群团改革要求,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探索多层次、多类型组织载体,不断推进科协工作覆盖面,以坚守“三性”,加强自身建设,定期开展基层科协组织业务交流和“三长”负责人培训,提升组织效能。目前,区科协共建有企业科协3家、10个街镇实现科协组织全覆盖,区级科技社团6家、民办非企15家,设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

下一步,长宁区科协将继续以履行“四服务”职能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服务、科创服务为重点,以“上海硅巷”为落脚点,协同科研“国家队”,发动民企新战队,加力推进“科创中国”升级版,不断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热力攀升、活力迸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