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耿挺 殷倩
上海市科协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3月18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市科协主席张杰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10周年。科协系统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以自我革命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科协改革,切实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服务科技人才作为工作主线,着力促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科技咨询,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国际民间科技交流合作中发挥骨干作用。2025年,科协系统将如何诠释责任担当,谱写科协发展新篇章?让我们来听听参会代表的心声。
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陈刚:
助推中国
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
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制造强国”战略,成立于1951年的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着力搭建与国际海事界全方位合作桥梁平台,畅通全球海事业“双循环”通道;推动海事领域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为全球海事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学会的主要职责可以分为4个方面:做好两年一次的中国国际海事展,持续开展国际交流,发挥行业智库作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陈刚说,“中国造船业已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学会致力于助推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由学会创办的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已成功举办21届。展览会以学术交流为先导,积极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为中外海事技术、经贸合作、船舶融资、安全保险、规范规则、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沟通和合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2023年第21届展览会,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余名专业观众参观会展,整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立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学会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和专业优势,担当“智库”:组织编写“上海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发展规划”,为“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提供建议,助力上海海事产业科学布局与高质量发展;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机遇,连续开展5届海事创新网络研讨会,吸引全球上千家单位参与,积极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引领海事行业迈向零碳未来。
学会积极融入国际学术网络,与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14个境外学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双边或多边交流活动。学会还积极参与国际海事组织相关提案与规则制定,为船舶系统与设备分委会“救生艇座位布置的实用性评估”,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会议“EEXI计算中Vref推导的替代方法”提供专业意见。
学会积极鼓励、支持会员参与境外学术交流,组织大学生参加国际设计比赛,推动人才培育与行业发展良性循环。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涉海高校设立学生分会,与12所中小学共建科技教育,开展海洋文化科普。面向科技人员和学生分设“辛一心科技创新奖”“优秀论文评选”“郑和奖”等科技奖项。近年来,累计推荐“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奖”、两院院士及上海市科技精英等人才26人次,其中10人入围,3人当选。
推动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计划在持续开展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标,与长三角地区及国内各地区协会开展多层次交流。”陈刚说,“我们希望上海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快速辐射到全国,提高中国造船整体设计制造水平。”
近年来,国家和上海市都在推动造船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工作。上海地区是中国造船发展最迅速的地区,江南造船厂、沪东中华造船厂和外高桥造船厂3家主力船厂在国家部委的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中占据龙头地位,并且获得了国家和上海市的多方面支持。学会将把它们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成功经验向行业推广,共同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上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非常明显。”陈刚说,“我们将加强与科协内不同学会、协会的合作,将多个行业和产业的最新发展成果与船舶工业进行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