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指甲盖大小的伤口,最后做了清创手术

温州市护理学会
原创
提供优质健康科普,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收藏

春分时节,温州乐清市的张大伯在田里劳作时,小腿不慎被划了一道指甲盖大小的伤口。他随手擦了擦继续干活,心想:“就一个小口子,过两天就好了。”然而3天后,这个“小口子”竟让他的脚红肿得像发面馒头,疼痛难忍,无法行走。他被送到乐清市人民医院就医时,医生直摇头说:“伤口里全是泥渣,感染已经很严重了!”张大伯最后做了清创手术,挖出了一个深3厘米的“洞”,需要每天换药……
张大伯并不是个例,我国每年因皮肤损伤就医的患者超1.2亿人次,其中30%因处理不当发展为慢性伤口。由于田地里泥土细菌众多,每克肥沃的表层土含上亿个细菌。受伤后若不及时处理,细菌会迅速入侵伤口,引发炎症,甚至引起全身严重的感染症状。

那些不科学的“经验”之谈
1.创可贴万能论:很多人喜欢用创可贴来解决各种伤口问题。但在田间,若伤口较深且被泥土污染,创可贴的密闭性反而会成为厌氧菌繁殖的“温床”,使感染加剧。
2.偏方止血法:撒香灰、涂牙膏、敷草药,这些看似能应急的“土方子”实则危害极大。香灰中含有大量细菌,涂牙膏阻碍伤口散热,未经消毒的草药也易滋生细菌。这些做法不仅无益,还会使感染风险大大提升,愈合时间延长,严重阻碍伤口恢复。
3.结痂万事大吉论:有些人认为伤口结了痂就万事大吉,甚至还会强行撕痂皮。这不仅会损伤新生组织,使愈合时间延长,还会增加留疤风险。
伤口科学护理四步法
1.黄金10分钟:受伤后立即用清水(或瓶装水)冲洗10分钟。研究表明,及时冲洗伤口可以有效减少细菌数量,降低感染风险。
2. 规范消毒:用0.5%碘伏棉签旋转涂抹,比酒精温和,比“红、蓝”药水安全。
3. 合理包扎:关节处用无菌敷料+弹性绷带,既防摩擦又透气。
4. 营养助攻:每天2个鸡蛋+1把坚果,补充的锌元素能有效加快伤口愈合。
春耕防护:为健康筑起“安全网”
下地前,戴上一副帆布手套,就像给双手穿上坚固的铠甲;穿好高帮胶鞋,如同为双脚筑起防护堡垒。穿戴长袖衣物和帽子也能有效防止皮肤暴露在外,减少受伤的风险。通过这些简单但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大大降低受伤的风险。建议劳作时最好都能随身备个小小急救包,里面放上碘伏、生理盐水和无菌纱布,一旦受伤,就能及时处理。
张大爷的遭遇,不应只是个体的伤痛,而应成为广大农民朋友重视伤口处理的警示。

评论
科普65bf7cf37d4ed
庶吉士级
已阅读
2025-03-23
向光武
太师级
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2025-03-23
飞马腾空
大学士级
2025-03-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