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省级一等奖: 《诗文的“故事”》

宁夏科学传播
原创
致力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收藏

编辑:南江雪 校对:高 瑞 审核:杨鹏斌

第三届宁夏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吴忠市吴忠中学-樊雅昕-辅导老师:李晓卉

“叮铃铃”“啪嗒”,我迅速关闭闹钟。睡眼惺忪的我仍旧敌不过浓浓的睡意,又一头栽在床上。“监测到主人未起床,开启强制唤醒模式”,一阵机械声从耳边传来,我被迫从床上坐起,迅速地关闭机器人。“呼,吓死我了,模式可不敢开呦。”我长舒一口气,下床整理。阳光明媚,一缕缕阳光直射在城市的街道上,像一束束金丝线,温暖着光明的世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地球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生机,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天都是未来。镜头一转,课桌里那本泛黄的诗文书,似乎总是在沉淀自己。

进入教室,深吸一口气,准备着第一节语文课。现在的教育方式,不再是属于老师的课堂,而是属于人工智能的课堂。人工智能的普及它排除了一些不可控因素,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人工智能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人类知识水平的浓缩,精华版。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不仅仅是技术赋能教育,更是颠覆与重构教育理念与模式,重塑教育生态系统的过程。显然,人工智能带来了更高质量的教育,可是我们不能否定教师的存在。

“同学们好,我们即将开始今天的诗文——苏轼的生平”。“苏轼的生平?老师我只知道他写出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他的诗风大都是豪迈的,学习苏轼的诗与苏轼的生平有何关系?”我问道。“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好,人工智能教师将为你解答。”刹那间,教室换了一番新的景象,全息投影技术,让我身临其境。须臾,面前出现一个高大,扶着胡须,站在山顶,眺望远方的人。“那是苏轼?”我走上前,跟随他的脚步,走完了他命运多舛的一生。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场景,我以他的视角体验了他的生活。苏轼的生平,他本是才华横溢之人,却屡遭贬谪,一生漂泊辗转,虽有失意,却仍旧尽心尽力地造福百姓,用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身临其境般的代入式学习,让我更深入了解了苏轼的生平,不再是限于文字描绘的想象。“同学们了解完苏轼的生平,请以被贬黄州为背景,代入苏轼的角色,写一篇诗文。人工智能教师将为你们提供一篇范文,可供参考。”望着那合成的诗文,我迟迟下不去笔,总觉得那篇诗文缺少灵魂。

回到家后,我立刻拿起手机向同校的林奔老师发去消息。“老师,请看这篇诗文,您觉得有何问题,我想写一篇诗文,我望着这篇范文,却迟迟下不去笔。”我放下手机,躺在床上,渐渐昏睡过去。

“薇薇,那边吵起来了,快去看。”“在被贬黄州的背景下,请问,‘苏轼’为什么会以悲哀消极为主旋律,他应是对自我的释怀,对自我的宽慰,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而你的范文只是模仿苏轼的写作特点,并未完成体味苏轼的主观情感。”林奔老师铿锵有力地说着。“根据大数据提供资料分析所得,苏轼的诗文70%都是以壮志难酬,悲为主旋律,剩余30%的诗不能够代表他的主观大体情感,人工智能分析无误。”“作为人的情感,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情况下,他仕途不顺,但仍旧造福百姓,遇人生的良人。这不是他的主观情感吗?《赤壁赋》既喜又悲,作者以主客问答的方式进行自我疏解,最终选择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困境,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是断章取义,截取他人生观的一部分作为教育题材,正确吗?怎么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数据接受重组中……

一段精彩的“人”与“工”的对话,是教育的一大碰撞,那堂课,令我难以忘怀,因为我不仅学会了写作手法,更懂得怎么在社会中成长,以正确的价值导向。我想这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在教育生态中,教师与人工智能是相辅相成的,人工智能的不足,是缺乏人的主观思想,他只是服从代码,但他拥有高超的知识体系,教师恰恰补足缺点,实时关注学生的状态,进行沟通与交流,达到跟高一层的师生关系。

我相信,下一场诗文的“故事”会是教育生态的更高成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