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2日
中国首艘造岛神器——“天鲲号”正式投产首航
“天鲲号”——中国疏浚的骄傲,是亚洲目前最大、最先进,且智能化水平超群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它的体态雄伟,全长140米,宽27.8米,总装机功率高达25843千瓦,设计小时挖泥量达令人咋舌的6000立方米,在一小时内可以将一个标准足球场挖深一米。“天鲲号”的绞刀功率高达6600千瓦,可以毫不费力地开挖单侧抗压强度50兆帕内的岩石。而它的泥泵输送功率更是达到惊人的17000千瓦,远程输送能力达15000米,这样的数据足以让世界为之惊叹。
它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疏浚装备制造业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巅峰,为实现科技强国、制造强国、海洋强国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长期受制于西方
有一种特殊的船舶——挖泥船,它们被赋予了挖掘海底泥沙的神圣使命。它们凭借着强大的挖掘能力,既可以将海底的泥沙挖掘出来,用于填海造陆,也可以在其他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挖泥船根据其工作原理和设计特点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耙吸式挖泥船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设计的挖泥船,特别适合在海底泥沙地质较为细腻的区域工作,它们一次就能吸取大片范围的泥沙,高效且精准。
然而,在中国附近的海域,海床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礁石与泥沙混杂,这就使得铰吸式挖泥船成为了最佳选择。这种挖泥船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将海底礁石打碎成小颗粒或石子后吸到船上过滤,使泥沙的提取更加纯净。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绞吸式挖泥船的进口封锁。这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受制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中国下定决心自主研发国产的先进绞吸式挖泥船。
疏浚装备国产化之路
1955年,北京中南海的疏浚工作面临着一项巨大的挑战。这个重要的任务落在了天津航道局的肩上,然而,当时全中国都找不到一艘能在内陆湖泊施工的组合式挖泥船。面对这一难题,天津航道局的高级工程师李毓璐并没有放弃,他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连云港停泊着一艘废弃多年的日本产“旭”号挖泥船。虽然船的外壳已经损坏,但机电设备仍可利用。于是,天津航道局迅速组织力量,由李毓璐牵头,经过多方查找资料、对比方案,最终完成了船体的设计。至此我国第一艘中型组合式电动绞吸挖泥船制造成功,因首用于北京,故命名为“北京”号。
为了满足港口航道建设的需要,此后,国家投入了巨资引进近百艘各类型的工程船舶。在1985年前,中交天津航道局利用贷款和国家拨款购置了56艘各类船舶。然而,中国在疏浚船舶方面的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改造和引进国外设备为主。例如,仅1964年引进的“津航浚102”轮就花费了相当于4吨黄金的费用。遗憾的是,国外厂商对中国进行了技术封锁,严格保密所有参数,导致购买回来的船舶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后,更换零件需要联系商家,售后服务缓慢,既耽误了工期又增加了额外的费用。
面对外国厂商的傲慢态度和技术封锁,以李毓璐为代表的老一辈天航人决心走上疏浚装备国产化的道路。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船舶的生产率和寿命,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2015年12月11日,“天鲲号”正式开工建造。这艘大国重器的建造难度丝毫不亚于国产航母的研发过程。在此之前,国内没有任何此类船舶的设计建造经验,而且国内还不具备建造重型自航绞吸船的模拟实验环境。因此,“天鲲号”的整体设计、建造过程异常艰难,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稳扎稳打。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天鲲号”建造团队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对每道工序、每个部件都严格把关、追求卓越。他们成功攻克了一系列世界性的技术难题,终于让“天鲲号”从图纸变成了现实。这不仅是中国疏浚装备制造业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亚洲巨无霸”出征
在创新的历程中,我国科研人员铸就了世界领先的油缸式柔性重型钢桩台车系统,借鉴功勋船舶“天鲸号”在遥远岛礁的工程建设经验,他们在“天鲲号”上巧妙地整合了钢桩台车与三缆定位双定位系统。此外,科研人员还自主研发并应用了全球瞩目的自动化智能挖泥控制系统,以此翻开了我国疏浚装备向智能化转型的新篇章。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我国终于成功打造出了国产的天鲲号。它是目前全亚洲性能最先进的绞吸式挖泥船,挖泥速度高达每小时2万立方米,相当于100多辆重载卡车的运载量。天鲲号一天就能挖掘近50万立方米的泥沙,如此庞大的工程量,就如同是搬动一座小山丘。
天鲲号下水不久,就被派往南海进行填海造陆的实地测试。在南海的几个星期里,它与其他的挖泥船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填海造陆的任务,成功建起了一座小岛。而且,天鲲号的建造速度远超其他的挖泥船。
2019年1月9日,中国自主研发的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经过近三个月的挖泥、挖岩试验后,满载而归。这标志着它已成功完成所有测试,具备了投产的能力。
2019年3月12日,“天鲲号”正式投产首航。“天鲲号”的出现为中国海洋工程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挖掘能力和建造速度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翘楚。
参考来源:人民网、新华社、中国科协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