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广西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文化思想,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文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做好陈列布展、科普教育、藏品(标本)征集与维保等工作,加强与共建单位合作交流,重点推进广西中医药博物馆项目建设,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现将2024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情况
广西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前身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原医药会展中心。2017年7月,学校取消医药会展中心建制,设立广西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以下简称“基地”),致力于对中医药及其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科普传播和展览,拥有独具广西特色的各类标本(含海洋中药标本)6500余种,近3万份,医药藏品近4000件(套),特色鲜明、极富民族医药代表性,是广西唯一以展示、宣传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为特色的专业场馆。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基地高度重视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工作,拥有中医学、中药学等背景的高素质专业科普宣传团队,在馆领导带领下全面负责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展陈部设专人负责制定、组织与实施科普宣传、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目标,确保全年科普宣传、教育工作高质量实施与推进。年内编制了《科普宣教活动管理制度》,规范科普宣教活动各流程与环节。设年度科普专项经费保障全年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推进。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在2024年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和高校教育平台,推出精彩纷呈的科普教育活动,积极发挥基地特色优势。2024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实行预约参观制,面向校内外观众开放中国医学史展厅、天然药材展厅和浸制标本展厅,总面积约1500㎡,场馆开放天数285天,接待观众11200人次。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本年度重点围绕馆藏藏品(标本)找准科普教育切入点,扎实推进科普教育和志愿服务建设。全年举办科普教育活动15场,累计服务超3万人次。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继推出“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端午时节话养生”中医药科普活动、“党旗领航 志愿同行”学雷锋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特色活动,受邀参加我校“第十届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联合共建单位南宁市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在我校昆弟走廊开展“历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以“螺蛳堆里读历史”主题美陈展览与中医药文化拓印体验相结合,宣传展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成果新进展;带领大学生志愿者赴南宁市逸夫小学贤宾校区、南宁市衡阳小学、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南宁市龙提路初级中学开展了“学习雷锋精神,弘扬国医精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传承中医智慧,体验草本魅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感受非遗之美”——八桂民族医药非遗展示等中小学主题科普教育活动;2024年,基地志愿者团队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中医药志愿宣讲团,开展中医药文化宣讲志愿服务11场,创作的文创作品被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评为优秀文创。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在全国科普日举办“感受非遗之美”——八桂民族医药非遗展示等中小学主题科普教育系列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八桂民族医药非遗文化科普小课堂,宣传国家级非遗项目“壮医药线点灸”、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瑶医滚蛋疗法”等广西特色民族医药非遗项目;科普中医经典防疫香囊、助眠香囊、提神香囊、驱蚊香囊的中药组成配方,指导中小学生动手制作专属香囊,引导青少年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活动当天参与人数300余人,广获好评。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基地充分利用馆藏藏品(医药文物、标本和音视频等相关资料),打造展厅微信导览平台(掌上数字博物馆)、联动影厅等两大类数字化展示平台,观众可通过扫描标本二维码,获取展品信息,每个标本还配备了现代中草药二维码查询系统,能方便查询到标本名称、产地,性味功效等信息。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基地隶属广西中医药大学,现有专职工作人员11人,兼职科普工作人员25人,大部分为具有中医、中药专业背景的高学历人才,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医学和药学领域各类中医药民族医药标本的采集、鉴定、分类、制作与研究,为特色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普活动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基地科普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财政,用于日常办公和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开展。
二、特色工作
广西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广西中医药博物馆)是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自治区中医药局具体指导,由广西中医药大学承担建设的自治区级国有博物馆,已完成国有博物馆设立备案。今年来,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与支持下,基地围绕新馆建设工作主线,全力推进广西中医药博物馆建设:一是加强外出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先后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崇左市壮族博物馆、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和桂海碑林博物馆等区内先进场馆交流学习,就博物馆智慧化场馆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以及古籍资料查询和影印等内容展开调研;二是一期工程历经方案设计、财政评审及项目招标,进入陈列布展实质施工阶段。为确保项目按时完工,基地与施工单位通力配合,在确保建设安全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抢抓建设工期,高强度推进多媒体项目的内容策划、材料收集整理以及陈列展览文案与中英文双语讲解词的撰写与审校工作,力争2025年5月前完工,实现分期开馆;二期工程已同步有序开展展陈设计工作。
三、问题不足
(一)科普教育经费有限。目前基地隶属于学校管理,办公经费、科普经费等主要依赖学校经费,无法满足举办大型科普教育活动需求。
(二)科普教育人才晋升渠道狭窄。基地现有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大多为中医药民族医药专业背景的高学历人才,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服务学校教学与科研,但就科普服务层面而言,基地缺乏具有丰富科普教育经验和文博专业背景的高职称人才,在将中医药民族医药科研、教学成果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进行全方位呈现、宣传等方面存在短板。
四、工作建议
希望中国科协能够加大基层科普教育单位的科普经费保障力度,固定每年给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一定的经费支持,确保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高水平实施和科普人员学习培训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广西中医药大学博物馆
2025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