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基地胡民达副站长分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工作,设置科普办公室,负责日常主题教育活动的策划、推广、组织等工作。每当有重大主题活动,分管副站长提前召集有关科室人员开会,落实安排。基地将气象科普工作作为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列入全年科普工作目标任务,并制定了专门的科普工作制度。基地将科普列入单位目标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要求,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并取得优异成绩。2024年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气象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基地1人获评“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人物”;1人获评“全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1人获评“全省气象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2024年,基地场馆开放天数309天,线下科普参观人数5.02万,讲座受众约2.5万人次,线上受众人数约1580.5万。
基地科普展示面积约6000平方米(其中室内2000平方米),2024年对博物馆和科普接待大厅的科普展板进行了更新,对航天互动体验馆的游戏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对场馆空调设备全面更换。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工作情况
2024年,基地延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各项科普工作,其中线下主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开展。
1、请进来
2024年,基地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先后开展了《气候行动最前线 》、《极目楚天 共襄星汉》、《心中有明月 手可摘星辰》、《 卫星赋能成长 乐享科学六一》、《科创筑梦青少年科学节》、《科学有智慧 职场有方向》、《童眼看气象 科普驻童心》、《心手相牵 穗爱同行》、《童心筑梦 志在未来》、《博学笃志 行于益坚》等主题研学科普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共计194场,参与人次约4.3万;
2、走出去
基地积极开展“五进”活动,先后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广州青少年科技馆开展、军民融合办、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个社区、企业及广东实验中学白云校区、广州中学、广州市第十七中学、清华附中湾区学校、广东华侨中学等55所大、中、小学,开展70余场的科普讲座、科普活动,受众人数3万多人。
3、 线上科普活动
2024年,基地联合广东科学中心录制《科普大咖说》分五集在广东科学中心公众号、视频号、微博号、抖音号等平台发布,每集受众人数300多万,总受众人数共约1575.198万;配合广州广播电视台录制《实验室奇妙夜》科普视频,通过“科普广州”视频号、B站号,“实验室奇妙夜TryEverything”视频号、等多媒体渠道面向全网推送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另外云游科普基地视频累计受益人数超45万。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情况。
在全国科普日期间,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这一盛事,开展了一系列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 你我一起”为主题的系列科普活动,包括主题开放日、主题科普研学、主题讲座、主题现场绘画等活动共16场,线下直接受众3255人。在其他重要主题日期间:如科技活动周、世界气象日、中国航天日、防灾减灾日、举办相关主题科普活动,共举办了近50场次活动,参与人数约1.5万人次。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基地微信公众号: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在该平台公布开放信息及预约免费参观,此外还通过广州科普平台发布科普开放日活动,接待公众免费参观;基地科普活动开展情况及时通过基地公众号、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信息网对活动进行报道宣传。基地坚持每个工作日推送气象知识及航天知识等科普文章,2024年,共更新639篇推文,阅读量约11.96万。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基地目前有40名业务技术人员做讲解员,其中退休及在职高级工程师10名做为科普专家,负责科普咨询、科普讲座,2024年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人数共40人。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2024年基地共投入约50万用于科普相关工作的开展,含科普基础设施改造、科普活动项目更新、科普展板、科普宣传资料、线上线下科普活动费用等等。
基地目前专职科普人员5人,兼职科普人员35人,另有35名华工、华农大学生志愿者作为讲解志愿者。
二、特色工作
基地利用华南地区唯一一个卫星气象高科技业务资源和卫星气象科研成果进行业务科技资源科普化研究,搭建了卫星高科技与公众进行科学沟通的平台,打造“追星逐梦——讲风云故事 述航天历史”科普品牌,将科普与研学、科普与旅游深度结合,以多元化方式讲述风云卫星故事,传播航天卫星知识,以气象卫星为启蒙,引导青少年要追“科技星”。
三、问题不足
1、 基地是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广州市一级反恐单位,为安全起见,接待名额有限;
2、 个别参观人员在参观过程中不爱护设备设施;
3、 公众开放日,有些人虽然报名成功,但却未能到场,造成预约名额浪费。
4、 科普工作人手不足;
四、工作建议
1、 多组织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的学习交流活动;
2、 对公益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
3、 全年各种科普基地考核太多,如果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可以牵头组织建立一个统一考核标准,将会大大减轻基层科普工作人员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