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以创新创业赋能科普教育服务特色发展——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东北大学学生双创基地
原创
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为特色的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科普号
收藏

为全面贯彻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坚持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坚持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将科普教育纳入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把科普作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统筹部署,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2024年,基地从组织管理、保障条件、内涵建设、科普活动组织、志愿服务等全维度推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现将年度科普绩效自评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强化科普工作组织管理,助力科普工作蓬勃发展

⑴设置分管科普工作领导,提升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质量

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与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一体,由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兼院长,常务副院长负责学院和基地的全面工作,并专门设置副院长分管科普工作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⑵设置科普部负责科普工作组织、实施和评价,促进科普工作专业性和规范性的提升

学院下设科普部,专门负责基地(学院)科普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评价。负责科普工作相关政策、制度的建设,编制基地年度科普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二级学院目标考核中科普工作部分考核任务的设计与评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和日常开放接待、院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科普专兼职队伍的建设、学生科协、科技志愿者的指导、组织和培训;指导和组织全校创新创业类科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不断提升科普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⑶将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校目标考核,推进科普和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

将科普工作全面列入学院(基地)年度工作计划并纳入学院绩效目标考核常规任务。同时依托科普活动专项经费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全校的科普教育的组织开展,校园科普工作正式纳入学校对二级学院目标考核的常规任务。

⑷完善科普工作制度,推动科普工作项目化、规范化组织和实施

发布《2024年度东北大学大学生科普立项指导意见》指导全校学生科普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以科普立项的形式项目化实施科普教育活动;开发东北大学创新创业管理系统,设置科普立项、大学生创意节、科普节、科技节、创业文化节等单独板块,规范化创新创业类科普活动管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单独设置科普普及类,推动学生创新实践成果的科普化实践;设置科普导师制度,为科普教育活动的科学化设计提供智力支持。

⑸制定激励和支持科普的政策,促进科普工作的蓬勃开展

从经费方面:学校设置大学生科普活动专项经费支持科普活动的开展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开展科普工作的开展。

从制度方面:明确各级各类科普活动的经费和师生参与科普活动的工作量、志愿服务时长、第二课堂成绩认定政策;在年度创新创业工作表彰过程中面向全校评选先进工作个人、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学生组织、优秀学生干部、科普立项精品活动、优秀基地等荣誉称号,鼓励和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科普工作。

(二)提升基地科普教育功能,坚持日常开放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科普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地的科普教育和服务功能,经过重新规划,建设了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厅,对基地科普教育功能进行升级和科普展教品更新,汇集高质量、科普化的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成果30多件,形成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成果展,展示东北大学创新创业育人成果,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面向社会公众日常开放。


2024年度基地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天数超过300天,全年接待政府、高校、中小学等社会公众参观、研学近20000人次。

(三)对内汇聚优势资源,对外高质量服务,做高品质科普服务

2024年全年组织大学创新训练项目600多项,参与学生4719人;各级各类竞赛超过1万人次参与其中,710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组织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科普教育活动超过108项,累计参与学生总数52526人次,高质量科普教育同比2023年增长22%;通过科普立项组织院级科普活动124项,累计参与学生32024人次,院级普及性科普教育同比增长超过62%。

⑴开展“示范工程”,以校级精品科普教育活动示范引领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汇聚创新创业特色科普教育资源

①以“思维沸腾,智慧行动”为主题开展东北大学第十六届大学生创意节,“意·象无限”、“意·见未来”、“意·启新程”3个版块,44项主体活动共计26537人次参与。

②以“普惠燃梦,创新启航”为主题组织第十六届大学生科普节,设置,“惠科普”,“汇创新”,“慧科创”三个版块,42项主体活动累计参与14353人次。

③“建龙钢铁”科技节,开展校级科技竞赛60余项,选拔、指导、推荐优秀团队(作品)参与学生超万人次,参加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竞赛120余项。

④以大学生创业文化节,举办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大赛、“创吧”创业基金争夺赛、创业先锋班等品牌活动,实施“金种子计划”,开展炼金训练营,主体活动20多项,参与学生5000多人次。

⑤通过大“四节”的示范作用,引领校园科普活动的蓬勃开展,院级科普活动超过124项,累计参与35217人次,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促进学风建设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⑵强化资源汇聚,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推动创新创业成果科普化探索与实践

2024年累计实施创新项目1225项(含十六批延期结题20项),参与4719人(含十六批78人),新增立项749项,立项数量创历年最高。举办第十七批创新项目成果展,参与人次近5000;年度结题项目304项;已结题项目产生创新成果713项,平均每个项目至少1项高水平成果。通过参与项目,学生发表论文201篇(SCI51篇、EI29篇);专利(含软著)授权63项;项目成果荣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249项。省年会39项大奖,特等奖获奖数量并列辽宁省高校首位;2024年十七届年会4项入围作品分获最喜欢的创新项目、最佳创业项目、优秀学术论文,学校连续两届总积分位列全国前五、获评年会“优秀组织奖”(每届全国仅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获此殊荣)。

⑶“重基础、助成长”,扎实做好基础学科竞赛

以“夯实基础,激发潜能”为目标,结合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竞赛, 2024年英语、数学两项基础学科竞赛累计报名4521人次,不断扩大基础学科竞赛的校园普及与覆盖;荣获省级奖励1516项,国家级奖励239项,分别荣获202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优秀组织奖和第十五届全国大学上数学竞赛优秀高校组织二等奖(辽宁唯一获奖高校)。有效促进普惠式通识教育体系的完善,培养学生在未来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积累不竭之动力。

⑷锚定实践育人,激活“竞赛+”赋能高质量科普实践教育的内涵

依托“建龙钢铁”科技节,开展校级竞赛60余项,选拔、指导、推荐优秀团队(作品)参加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竞赛120余项。2024年,学校学生共7100多人次获得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2500余项,3300多人次在国际、国家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奖1033项,同比增幅31.76%;国家级、国际级一等奖及以上竞赛奖项285项,同比增幅33.17%,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赛事国家级奖项93余项,获奖数量比上一年度增长300%。再次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数据全维度高质量、高比例增长。在202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东北大学综合排名全国第5,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在第五轮“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指数”中,东北大学获评A+,连续五轮获最高评级。

⑸以高水赛事、会议承办,扩大基地科普服务质量和范围

2024年学院(基地)承办第49届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沈阳)、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等国家级高水平赛事3项,承办2023-2024青少年科创精英挑战赛、(2023-2024学年)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辽宁省区域赛、2023—2024年AILD智能设计大赛(辽宁省赛区)选拔赛、2024-2025青少年科创精英挑战赛等4项青少年科技赛事。

承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来自全国的800多名专家学者莅临参会;组织“新质社会发展·优创赋能未来”沈阳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遴选展示活动,共有300余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大学生创业者参加,项目涵盖人工智能、新农业、新能源等行业。最终确定出优秀创新创业项目50项,优秀组织单位26家。

⑹以“英才计划”“冬令营”“科学营”为契机,探索科普研学的创新与实践
①实施“英才计划”,强化特色培养 打造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摇篮
辽宁省“英才计划”五个学科方向的导师团队严格依据培养计划完成学员的全过程培养。培养内容涵盖所属学科范畴之内的入门知识讲解、实验技巧培训、实验操作体验、实验方案整改以及实验成果输出等多个层面。培养期间,五个导师团队先后通过专题讲座、实训实验、理论讲解、学术报告、互动交流等形式开展培养活动累计99次,25名学员均为线下培养,师生建立密切联系,学生的所属学科方向专业素养获得较大提升。追寻科学之光——东北大学2025年辽宁省“英才计划”前置培养活动,开展各种报告、参观、实践活动10项子活动,惠及481人次。

②在教育局支持下,联合知名中学,组织科技冬令营探索高质量科技研学

在沈阳市教育局的支持下,联合沈阳市第二中学组织“科创之星,引领未来”2024年沈阳市中学生科技冬令营,着眼青少年科学兴趣及素质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提升等方面,在全面推进沈阳市中学生科技冬令营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活动共吸引来自全市近30所中学的70余名中学生参与,发放科创资源包70余套。

③参与2024年青少年科学营东北大学分营承办组织,打造特色品牌活动
积极参与承办2024年青少年科学营东北大学分营,派出舞指科技团队、森之高科团队、Action创新团队、中鸿T-DT机器人创新团队、东幻创新团队、仿生智能团队等学生创新团队展开热烈交流,分享创新实践成果和成长感悟。

⑺发挥特色优势、依托项目开展科技志愿活动走进中小学,塑造科普品牌

①2023年度“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科创报国、助力双减”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顺利结题,共计开展科技志愿服务50场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512人次,其中“大美志愿”注册196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3137小时,服务中小学3450人次,覆盖中小学26所,建立志愿服务合作校8所。2024年度再次入选“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

②“科创领航”——东北大学“双创、双进、双减”三双领行计划入选辽宁省“科技助苗行动”引领计划项目,先后完成走进鞍山十三中学、沈阳市浑南深井子小学、一三四中学和浑南白塔小学,开展科学节、大手拉小手、科学示范校展示等科普服务活动,服务学生近2000人次,通过科普“双进”活动,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教育“双减”政策的落实。

③开展“校基(地)对接”,逐步扩大科普教育服务辐射范围

与沈阳市望湖路小学,浑南区深井子小学、浑南区白塔小学、鞍山第十三中学等8所中小学签订“校基(地)对接”协议。

④主动融入,积极参加科普教育基地“科创筑梦”联合行动

克服“科创筑梦”联合行动时间与学校教学计划的时间冲突,将“科创筑梦”联合行动主题内容融入已有科普活动,依托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安全工作等积极开展行动,围绕”科创筑梦“联合行动自信自立前沿科技、生命安全与健康、发现基础学科之美三个主题,组织5项活动,服务和参与1135人次。

(四)在重要主题日举办高品质主题科普活动服务校园社会

围绕全国科普日主题,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组织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科普教育活动5场次,累计参与近3000人次参与。被省市科协列为沈阳市重点活动。获评中国科协2024年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

①"创在东大,梦在未来”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放日暨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成果展

通过运用学校科普资源,开放驻基地各创新实验室,邀请学生创新团队,和具有优质创新创业经历的学生讲解、创新作品展示、互动为主,配以游戏化的科普知识、活动竞赛活动串联整场活动,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和普及性,校内外近500人次参加本次基地开放日。

②东北大学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交流会

邀请校内外相关专业教师、中小学领导等参与经验交流,提升科技志愿服务队的专业性、宣讲质量,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望湖路小学12名科学教师和东北大学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50多名志愿参会。

“探索深地科学、筑梦科创未来”寻找地球“金钥匙”科普活动**

邀请专家开展学术报告,讲述了地球故事,普及了地学科普知识,提升青少年对地质工作的认知度,提高了社会公众了解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同时组织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观,通过实验室科研成果、推动产学研合作和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成绩,了解党领导下的深地科学发展、了解实验室的发展历史,传承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普及地球物理探测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现场展示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普及深地科学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科技兴趣。开展深地3D打印体验:结合深地科学,通过3D打印技术进行沉浸式体验,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科技兴趣,校内外超过200人次参与本次活动。

④东北大学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走进沈阳市中小学

开展“科创报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从价值引领和素养提升两个方面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招募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的优秀志愿者,通过自身感悟和亲历,做到让孩子们“听得懂、听得进、听得好”。走进望湖路小学新世界校区、一三四中学等,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同时利用互动性、展示性强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科创作品),用“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科普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科学知识,分享科学精神,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服务中小学生累计超过1000人次。

⑤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团队联合招新及科普活动

邀请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指导教师,围绕科技创新、科学教育、生态文明、机器人等方面,结合创新成果,开展科普报告、科技咨询、技能培训等各类科普活动,在学生创新团队纳新集体宣传的基础上,组织各学生创新团队纳新选拔活动,累计参与学生近500人次。

⑵围绕全国科技活动周主题,基地组织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科普教育活动3场次,超过1000人次参与。被市科技局列为沈阳市重点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创报国新时代”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放日活动**

将通过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创新创业成果展参观、基地实验室参观、互动体验、专人讲解等方式,让参与者深入了解东北大学“科创报国”的科学家精神传承历史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继承和发扬,更好地发挥高校育人、科创、报国的社会责任。活动定向邀请了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及东北大学的200多名师生和家长参加本次基地开放日活动。活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指示、传播科学方法,激发中小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活动被沈阳市科技局列入沈阳市重点活动。

②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走进沈阳市中小学

东北大学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面向驻基地的学生创新实验室、学生创新团队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和征集科技创新成果,组织前往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从价值引领和素养提升两个方面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科技小课堂等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致敬科技工作者。通过科创小课堂科技创新作品展示互动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研究经验,对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的亲身体验向中小学生们分享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的感悟和创新实践成果,激发创意思维和创新意识,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中小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做加法。2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本次志愿服务,服务中小学生300多人。

东北大学第十六届大学生科普节总决赛**、闭幕式暨成果展**

通过东北大学第十六届大学生科普节的总决赛路演的形式展示大学生科普节的育人成果,展示当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科创报国奋斗过程中的风采和成绩。过程中组织科普节成果展,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大学生科普节的教育覆盖面、组织过程、育人成果、科创作品等,宣传典型、树立榜样,通过优秀活动和事例的展示引领校内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鼓励科技创新。展示学生科技创新作品(项目)近200件,展板40多张(80平米),50多件学生创新作品200多人参加总决赛路演展示。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⑴面向公众提供预约的平台主页链接
基地参观可以通过东北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参观校园预约系统进行预约参观
预约网址:https://ehall.neu.edu.cn/tour-guide/
⑵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情况
“东北大学双创基地”科普中国科普号:东北大学学生双创基地 https://cloud.kepuchina.cn/homepage/kphIndex?id=15631&type=1
“东大双创”微信公众号:gh_972eda542390
“东大科协”QQ公众号:3398832116
https://user.qzone.qq.com/3398832116
⑶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数量和总阅读量
扎实做好“科普号”、“东大双创”“NEUSAST”“东大科协”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构建线上创新创业和科学普及“根据地”,其中“东大双创”全年共计推送创新创业、科学普及的教育活动信息类推送近400篇,阅读量超过35万人次,荣获东北大学新闻宣传“十佳微信公众号”,“责任·成才·立德”工作室获评中国科协风启学林2024年度“卓越工作室”,利用新媒体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辐射广度和深度。
“东大双创”微信公众号:全年推送各类信息咨询392篇。累计阅读量35万人次;
“NEUSAST”微信公众号:全年推送各类信息资讯133篇,累计阅读量25935人次;
“东大科协”QQ公众号:全年推送83篇,累计阅读量37.5万人次;
“东北大学双创基地”科普号:全年推送12篇,累计阅读量10011人次。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制度为导向,各级各类科普活动积极邀请专业教师(科技工作者)担任科普、创新、学生创新团队、创业实践导师,对科普活动和学生创新实践的科学性给予指导,全年累计参与科普活动指导的科技工作者超过200人次,参与创新实践指导教师近500人次。围绕主题日,和科学、社会热点邀请专业教师超过50人次,在校内外开展科普、学术报告。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依托大学生科普活动专项经费为保障,项目化实施科普活动。注重科普服务队伍建设,为科普工作提供强力群体支撑。

⑴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年度投入各类经费超过300万元,其中大学生科普专项经费35万元,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和沈阳市“智惠行动”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经费合计8万元。

⑵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依托工作基础建设师生相结合的两支科普工作队伍。

基地与东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密切联系,充分发挥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的优势,指导和参与校园科普活动和社会服务。

依托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开展面向校内外聘请了科普导师/创新导师/创业导师队伍,目前校内外师队伍资超过800人;

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校级学生组织为基地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提供主要群体支撑,第十七届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成员409人,16个院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超过1000人;

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自2022年成立,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日常接待和开展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志愿服务队骨干人员24人,大美志愿小程序注册人数达到512人;

建设以指导教师为核心,本硕博三位一体的具有优良传承的学生创新/科普服务团队,2024年新增14个,累计达到到53个,覆盖全校所有学科,成员超过500人。

二、品牌科普活动的培育和特色发展与探索

基地从校内外两个维度开展品牌活动培育,维度向内,以“四节”品牌化建设不断完善专业化科普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四节”促进科普作品创作、汇聚校内科普教育资源,打磨科普服务内容、形式和载体,研发科创研学项目,建设科普服务团队;维度对外,以“基地+学校”、“基地+社区”、“基地+学校+科技场馆+...”等合作模式,汇聚多元化科普服务资源,激发科普教育实践活动新活力,提升科普服务层次和质量。开展联合行动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逐步推进科普服务区域的覆盖面和辐射范围,坚持长期常态化开展塑造品牌。“以创新创业赋能科普教育服务特色发展”入选中国科协科普部2024年度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第二批项目—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品牌活动培育试点项目。

⑴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㈠“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创报国新时代”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放日活动

将通过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创新创业成果展参观、基地实验室参观、互动体验、专人讲解等方式,让参与者深入了解东北大学“科创报国”的科学家精神传承历史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继承和发扬,更好地发挥高校育人、科创、报国的社会责任。活动定向邀请了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及东北大学的200多名师生和家长参加本次基地开放日活动。活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指示、传播科学方法,激发中小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①汇聚优势资源,从价值引领和科普实践互动两个维度科学策划

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放日共设计《能不奋勉乎吾曹》传承科学家精神舞台展播、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参观、“启航未来”:优秀学长生涯经验分享会和科普互动等四项子活动。通过《能不奋勉乎吾曹》舞台剧和优秀学长生涯经验分享会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引领“科创报国”的文化价值认同,通过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参观,尤其是东北大学创新创业成果展展示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成果,激发中小学立志努力学习,科创报国的创新精神。通过“张张共筑”、“飞向未来”等科普互动,充分调动参观中小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我与东大” 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拍照集章活动让参观者收获满满。

②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保证科普教育质量

《能不奋勉乎吾曹》传承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展播,通过《能不奋勉乎吾曹》传承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展播的形式,再现东北大学郎世俊、张嗣瀛、柴天佑等一批老科学家科创报国的事迹,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参观,通过组织参观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各学生创新实验室及创新创业成果展,通过图片、视频、实物、原型机、学生创新团队路演及互动体验等形式展示东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成果、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的成果,激发广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科创报国,建功新时代的理念信念,引领对科学家精神和创新创业实干报国的文化价值认同。

启航未来:优秀学长生涯经验分享会,邀请多位杰出学长分享他们的学习和职业规划经验,给中小学生一些参考建议。分享会通过现场讲解、小班讨论等过程,为中小学生带来关于科学家精神的思考。

张张共筑——纸张筑高塔、“飞向未来”等科普互动,通过统一提供的20张A4纸,叠出最高且稳定的高塔,折纸飞机挑战飞行距离和滞空时间,激发学生创意思维和锻炼动手实践。“我与东大” 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拍照集章活动收获科普创意礼,让学生们收获满满。

③发挥优势特长,助力中小学科创教育,育人效果显著

创新创业成果汇聚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为主要内容的科创成果,学生可以与研发大学生直接交流互动,定制版的“启航未来-优秀学长生涯经验分享会”,有针对性的邀请优秀大学生和中学生分享学习之路和科研历程,现身和情景再现有力的获得中学生的价值认同,受到了中学生、家长及老师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认可,并达成未来常态化合作的意向。

④科普互动和收获奖励正向引领价值认同

“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创报国新时代”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放多项子互动均设置成长收获环节,参与同学通过互动、问答和体验的形式得以成长,活动为每个成长的同学设置收获情景、收获的科普小礼品、集章手册让学生真正体会成长与收获的正向价值关系,正向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价值认同。

㈡“科创报国、助力双减”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

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近年来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成果的科普化,深入思考作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如何高质 量在“助力双减”、科学普及等方面开展服务。经过广泛调研和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师生 探讨,总结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在创新意识、科学视野、实践能力 等基础方面差距,总结教育规律反哺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提高基础教育中学生科学素质、 创新素养能力。同时基地将依托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优质资源和科普化的优秀的创新创业 成果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通过邀请指导学生获得优异创新创业成绩的专业 教师,招募驻基地的学生创新实验室、学生创新团队以及国家级竞赛获奖的同学,开展科 学家精神宣讲、科技小课堂,通过自身成长经历和研究经验,对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的亲 身体验向中小学生们分享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的感悟和创新实践成果,普及科学知 识,弘扬科学精神,为中小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做加法。

“助力双减,科创报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将从价值引领和素养提升两个方面开展科技志愿服务

①价值引领示范方面:开展“科创报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和“科 创投国”科技小课堂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

“科创报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将招募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的 优秀忘愿者,通过自身感悟和亲历,做到让孩子们“听得懂、听得进、听得好”。引导广 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真正崇尚科学、热 爱科学,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

“科创报国”科技小课堂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招募优秀的东北大学学生创新团队, 利用互动性、展示性强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科创作品),用“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科普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科学知识,分享科学精神,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②科学素养提升方面:开展“科创启航”智能校巴科技创新课堂科技志愿服务和“矩 阵”程序设计创新小课堂科技志愿服务

“科创启航”智能校巴科技创新课堂科技志愿服务,旨在将东北大学品牌性科技赛事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实践育人内容科普化,设计面向中小学的实践课程、载体 和平台,并在对接中小学建立科技兴趣社团,定期派出大学生科技志愿者,培训和指导中 小学生设计、制作智能校巴,过程中普及电路、电子、控制等科学知识。

“矩阵”程序设计创新小课堂科技志愿服务将东北大学品牌性科技赛事“大学生程序 设计”的实践育人内容科普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设计面向中小学的实践课程、载体和平台,并在对接中小学建立科技兴趣社团,定期派出大学生科技志愿者开展以培养青少年 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志愿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⑴政策保障不足。缺少对科技工作参与科普活动的工作量认定,现有政策主要依托教育教学相关政策,多为精神奖励,科技工作者认可度和参与积极性不高;

⑵科普服务对接单位逐步开发,但是覆盖范围和规模相对较小;

⑶科普专项经费相对较少,对活动质量和规模限制较大;

⑷高品质研学项目少,尚未成型;

⑸首次参加科普教育基地“科创筑梦”联合行动,受限于学校教学计划安排,活动开展时间节点在期末考试和暑假期间,组织和宣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四、工作建议

⑴组织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联盟,地区联盟,常态化组织经验交流活动,建立科普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组织区域联合行动,提升基地整体科普服务能力和质量,推动地方科普产业化,助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⑵建立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基金,以项目的形式引导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围绕区域发展需求,发挥自身特长特色发展。

⑶组织科普资源供需对接平台,解决科普资源供需不平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⑷推动基层科普工作人员职称问题,调动基层科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获得感的同时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⑸科普教育基地”科创筑梦“联合行动启动时间提前,高校可以在期末考试和暑假前完成活动策划和宣传动员,便于假期组织开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