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简称《科普法》)迎来了其历史上的首次修订,这一重要立法举措不仅为全国的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法律框架,也为浙江省在科普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浙江省的科学传播专家围绕此次修订展开了热烈讨论,分享了他们对新法规的看法和对未来科普工作的展望。
林荣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湘湖实验室研究员
新修订的《科普法》为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带来了更多新机遇与新方向。浙江作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前沿和活跃阵地,一直以来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修订后的《科普法》明确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将进一步推动我省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普工作。
以智能植物工厂领域为例,我们能够借助更多平台与资源,将植物工厂这一高新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深入浅出地展现给大众,消除公众对新技术的陌生感和疑虑,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植物工厂前沿科技。全国科普月的设立恰逢新学年开始,我们可借此契机,整合全省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各类科普进校园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为科技人才的储备奠定基础。
新修订的《科普法》完善了科普人员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更积极地参与科普,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进而反哺科研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此外,在科普过程中收集到的来自公众的实际需求和反馈意见,可以融入到科技创新的思路与实践中,形成科研与科普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为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沈庆跃 2024年度浙江省“我为科普代言”TOP10、沈括第30世裔孙、杭州梦溪笔谈科技馆馆长
这次喜闻《科学技术普及法》首次修订,尤其是把每年九月定为“科普月”,这说出了从事科技工作长达 45 年的我的心声。
将“科普”和“科研”定为同等重要,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大国策。
我从科技工作岗位退休6年来,一直从事公益性科普活动。我建议, 科普从少年、儿童抓起,中小学应该增加科技老师和科技课时间。各种媒体应该多多歌颂科学家,以多种方式,多多宣传报道科技成果和动态。在各级政府部门中,不定期举行科普讲座,政府部门应该在科普活动中,发挥应该发挥的引导作用。此外,在城市、乡镇多多树立本地相关的历代科学家的塑像。
曹叔亮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经贸学院教授
新修订的《科普法》在战略发展定位、助力科技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
首先,新修订的《科普法》从法律层面明确科普事业的战略发展定位。国家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统筹部署,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从战略层面、法律层面提高科普工作的发展定位,有利于科技资源更加迅捷、高效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其次,新修订的《科普法》强调新技术、新知识科普助力高水平科技发展。新技术、新知识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其推广与应用效果,进而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重点领域科普,明确国家推动新技术、新知识在全社会的传播与推广,有组织开展高科技科普工作,增进公众理解、认同与支持,有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再次,新修订的《科普法》强调加强科普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专业化科普工作人员队伍,科技人员和教师应当承担科普责任,国家健全科普人员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相关单位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以法律形式推动完善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为科普人员的权益与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有利于壮大科普人才队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冯小平 台州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
修订后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在科普人才培养方面完善了很多。
在体系化建设方面,专门设立 “科普人员” 一章,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而旧法在这些方面的规定相对较少或不够明确。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和完善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并鼓励和支持老年科学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和专业优势。在评价与激励制度方面,鼓励相关单位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解决了旧法中科普人员缺乏评价机制的问题,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普事业。在志愿服务体系上,完善了科普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扩大了科普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覆盖面,提高了科普工作的社会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