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开放天数、接待观众量等基本情况。
202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在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紧紧围绕特种设备安全这一核心,充分发挥科研机构教育及技术资源优势,创新建立特种设备专业科普新模式,有序高效运营海宁基地及特种设备安全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全国开展“沉浸体验式、数字化互动式、案例解读式、作品讲述式”科普宣教,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打造了“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的立体式科普格局。
2023年全年开放天数270天以上,免费接待参观者15125人次,讲解覆盖率达100%,确保真正实现“一次参观、终身受益”。围绕科技周、质量月、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科普相关主题活动51场次,开展特种设备科普大篷车活动15次,受众超5万人次。获评浙江省直机关主题党日活动基地,并举办浙江大学、中石化集团等主题党日活动17次。运营团队科普宣传教育中心荣获“第21届全国青年文明号”,基地入选浙江省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十大最佳实践案例”,获评嘉兴市“十大最受群众欢迎的法治文化阵地”,并被浙江省文旅厅微信小程序“浙文旅”收入为旅游名录。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助力“双减”工作,科普活动进校园、服务学生人次等情况。
自“双减”政策出台后,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一直致力于落实科普资源助力“双减”工作。打造服务“双减”专家团队,2名同志入选浙江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联合开展“双千”助力“双减”科普专项名单。建立服务“双减”课程体系,推进“云课堂、云展馆”配套服务功能,增加双减服务教学教具,培训提升服务双减人员能力,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服务功能,为中小学生送去优质的课后服务资源。
一是构建“1+2+N”的双减课程体系。
“1”是指“一次参观,终身受益”的特种设备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参观教育,“2”是指一次安全体验和一次警示教育,“N”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和学校要求,开展各类手工制作、有奖竞答、实验实践、安全讲座等活动,不断丰富双减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双减工作向高质量发展。
二是建立“云课堂、云展馆”服务功能。
将特种设备安全科普教育基地馆应用720°电脑全景技术展陈,插入人工智能讲解服务,让中小学生足不出户便能得到教育。同时,辅以云课堂讲解服务,重点辅导暑期安全和中小学生安全课程内容等。可面向全围开展情景式安全教育,有效解决了暑期中小学生集中统一组织难、时间节点要求集中难的问题,极好的拓展了“双减”服务功能,提高了“双减”服务效率。
三是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服务功能。
把科普大篷车打造成“1+2+N”课程体系的微缩版,利用新技术展陈特种设备安全核心要素,深入社区、学校和学生活动场所,结合课本相关知识,邀请专家现场教学助力“双减”服务,缓解暑期学习压力和家长陪读的压力,有效增强了“双减”服务的便捷性。
四是研发研学教具服务“双减”提质。
针对浙江省内部分地区条件限制,结合特种设备安全实际,研发便携式VR体验产品、特种设备互动模型和警示教育片,针对学生特点备好课程,通过现场讲座、体验,并开展手工制作、绘画、问答等活动,丰富活动形式,提高“双减”质效。
依托四大举措,经统计,2023年度中小学生参观基地近2000人次,特种设备科普大篷车服务13000余人次,“云课堂、云展馆”服务27000人次。
(三)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2023年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间,通过举办科普科技活动,充分展示市场监管科技创新成就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动员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技术机构和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强局战略实践,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协调发展,推动市场监管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普及活动更好地惠企利民。
3月12日,参与“花拥亚运,满城飘香”科普嘉年华。4月15日,策划开展“国家安全 同心奋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4月19日,在海宁基地承办嘉兴港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80多名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安全科普活动。5月20日,在杭州市民中心参与浙江省科技周主场活动。6月30日,在海宁基地承办“潮缘学堂”启动仪式,持续于暑假为百余名学生提供假日学校服务,丰富中小学生假期学习生活内容。8月9日,承办杭州市上城区科普能力提升班,增强科普从业者相关专业技能。8月18日,开展上城区“安全你我 亚运同行”社区科普活动。9月21日,承办海宁市黄湾镇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安全科普活动,130多名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科普及安全相关能力提升。9月23日,承办浙江合众新能源(哪吒)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特种设备安全主题活动。11月18日,承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特种设备安全主题活动。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动信息、展教资源更新情况等公共科普服务信息等情况。
面向社会大众,大力推广和普及特种设备安全文化,先后在浙江日报、中国市场监管报、中国质量报等媒体刊发报道报道66篇,外网刊发新闻信息207篇,推送微信147篇,点击阅读量达80000余人次。获得中国质量报头版头条、中国市场监管报头版、浙江日报专版报道。报送的2张摄影作品在国家总局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特种设备安全文化展上陈列展示。其中“高温下的坚守”专题宣传被中国质量报、中国市场监管报、小强热线、浙周快报、浙江之声等多家媒体报道。
充分发挥现有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载体,及时宣传院科普教育、除险保安等成效,制作发布《特种设备警示教育短片——叉车类》《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演练》《“火眼金睛”辨金属——直读光谱实验展演》《科普同行 共护乘梯安全》《叉车事故案例》《远离“黑气瓶”共护你我安全》等宣传科普视频27条,点击观看量达140000余人次。
对特种设备科普教育基地原二楼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升级内容包括:特种设备火灾事故教育区、特种设备火灾事故体验区,采用案例、文字、图片等形式增设特种设备火灾事故教育区,采用声、光、电技术,以场景式、沉浸式、模拟式等多种手段,依托VR模拟、密室逃脱、场景方针等形式复原特种设备火灾场景,增加火灾逃生互动体验。下一步将对此区域进行全景技术拍摄并投放至“云展馆”平台。
(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情况。
志愿者服务方面,每年进行志愿者招新工作,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并号召全院青年职工,尤其是新入职的青年职工加入院志愿服务队,为志愿服务队加入新鲜血液,截至目前共有注册志愿者167人,累计服务时数近400小时。
积极牵头组织院志愿服务队做好服务工作、特种设备科普科普宣传工作。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科技周、安全生产月、质量月、全国科普日、“12·4”国家宪法日、“宪法与浙江”宣传月等主题开展志愿活动50余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亚运主题参与“上好开学第一课,童心协力迎亚运”等宣传活动,巩固亚运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稳定的社会氛围。参与大篷车“五进”活动15次,前往西湖区、玉环市、海盐县、德清县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其中1名青年志愿者入选全省市场监管系统讲师团,深入基层为企业、学校、村社开展科普宣讲服务。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为保障科普工作顺利进行,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积极与省科协、市级科协、区县科协以及主管部门联动,申请特种设备科普专项资金。构建以增值性公共服务营业收入反哺公益业务和事业发展的自我造血机制,专项开展科普活动,并设立科普专项经费通道,做到专款专用,并每年接受经费审计。
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成立科普宣传教育中心,配备8名专职人员,专业开展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八大类特种设备科普宣传工作。
二、特色工作
2023年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围绕中心大局,坚持把科普宣传教育与“十四五”规划工作目标、第19届亚运会、重大战略实施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贯彻落实“迎亚运、树新风”等文明创建行动,依托科普大篷车,积极开展上城少年迎亚运科普研学活动、黄湾社区及尖山社区“假日学校”、“亚运与科普同行·安全与你我相伴”、“迎亚运安全同行”科普讲座活动和大篷车进社区、“花拥亚运,满城飘香”科普嘉年华活动,引导公众在亚运重保期间牢固树立特种设备安全意识。
亚运会筹备及开展期间,实施亚运专题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科普宣传专项活动,受众人数26.9万余人,发布公众号文章153篇,抖音视频27个,进一步增强各阶层公众处置应对能力,提升社会安全保障水平。通过普及、传播和教育,使辖公众了解与应急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提高妥善处理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在紧急状态下科学有效应对的目的。
三、 问题不足
(一)需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宣传学习与交流工作。
多方式、多渠道加强与相关部门工作交流,借鉴、学习不同系统的先进经验,汇聚科普合力,拓宽科普领域,形成以点带面的科普阵地网格,促进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走深走实。
(二)需探索创新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手段。
科普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延续传统科普宣传模式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等网络载体的作用,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对象、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特点,运用通俗易懂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断增强科普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工作建议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