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街是著名的网红打卡地,也是当地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还是了解海南城市建设历史的窗口。阳春三月,冒着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小雨,老同学带我游览了海口市最负盛名的得胜沙路骑楼老街。
骑楼是一种商住两用建筑,多为三四层,临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二楼以下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远远看去像“骑”在人行道上一样,故名“骑楼”。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而现代意义上的骑楼则起源于英国殖民统治者在印度建造的“廊房”,18世纪后期骑楼经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传至中国。这种与欧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既可遮挡风雨侵袭,又能挡避骄阳照射,为商家住户营造出清凉通透的经营、居住环境,因而成为我国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
与“走西口”“闯关东”的山西、山东老百姓一样,“下南洋”是一百多年前当时沿海一带国人迫不得已、背井离乡出去“讨生活”的无奈之举,但是,走出去总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带回新风,从而改变家乡的面貌。因此,海口的骑楼大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归国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而所兴建,主要分布在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共有大大小小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其中迄今经营着许多历史感极强的商号和商铺,成为海口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在骑楼老街行走,如同在历史的长廊中穿越,仿佛又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海口老城,体味那个时代的遗风余韵旧貌。如今的骑楼老街商铺多为小商小贩,或排挡小餐馆,主要为最基层的老百姓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充满了烟火气,同时透露出地层民众生活的艰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让中国最终摆脱了贫穷,开始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民众的生活也在不断改善,对外开放让整个国家受益。但是,今天还是有人留恋过去闭关锁国的日子,真不知道这些人的脑袋里究竟进了多少水?有感于斯,填《虞美人》词一首,以表情怀:“南洋雨洗归家路,建筑新潮入。遮阳挡雨避风飕,商贸流通便利建骑楼。//繁华景象留遗迹,开改方获益。闭封紧锢北风刮,锦绣前程重绘美如画?”
作者简介:
苏青,曾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部编辑,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继续教育学院暨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科技导报社副社长、副主编,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