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又称抗热冲击性,俗称热稳定性。材料及其制品抵抗温度激烈变化不至损坏或破坏的性能。材料及其制品承受温度激烈变化而引起内部温度梯度时,在材料内部会因收缩或膨胀受阻产生热应力,当热应力超过材料强度极限时,产生开裂、破坏和机械强度降低等现象。抗热震性与材料的机械强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热导率、比热容、体积密度、结构均匀性及表面传热系数有关;对于制品来说,还与形状、厚薄有关。
材料在热震中产生的新裂纹,以及新裂纹与原有裂纹扩展造成的开裂、剥落、断裂等状况,称为热震损伤。热震损伤是热应力作用的结果。材料在温度变化时,变形受到抑制所产生的应力为热应力。线膨胀系数不同的多相物体在温度变化时,均匀热膨胀的物体受到温度梯度作用时,以及相变时,都会产生热应力。热应力与材料的弹性模贡及弹性应变成正比,而弹性应变等于线膨胀系数和温度变化的乘积。
主要影响因素材料特性,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弹性模量、材料固有强度、断裂韧性等。一般地讲,热膨胀系数越小,材料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体积变化小,相应产生的温度应力小,抗热震性越好;热导率大,材料内部的温差越小,由温差引起的应力差越小,抗热震性越好;材料固有强度越高,承受热应力而不致破坏的强度越大,抗热震性好;弹性模量越大,弹性越小,材料产生弹性变形较小而不能缓解和释放热应力,对抗热震性不利。1
改善抗热震性的途径首先,应从显微结构出发,使其具有低的线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高的断裂功和热导率。这可采取向基体中引入第2相或第2种材料等措施实现,例如,向材料中引入线膨胀系数低的尖晶石(如镁铝砖、镁铬砖)、加入热导率高而线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低的石墨(如MgO-C系、MgO-CaO-C系、Al2O3-C系制品);利用氧化锆的相变增韧,往氧化铝、莫来石等基体中加入氧化锆;利用纤维增强,往耐火浇注料中加入钢纤维或耐火纤维。其次,应考虑制品的大小和形状。制品小,形状简单,抗热震性相对好些。
抗热震性试验热抗震性试验是评价试样经受1次或多次温度急剧变化的损伤程度。表征抗热震性,需要两个要素:试样经受的热循环和评价其热震损伤程度所用的方法。试样经受的每一热循环,包括两个阶段。在第1个阶段,整个试样或只其1部分(例如一个面)加热到初始温度Ti。在此加热期间,加热速率不导致过大的应力。热震是在由初始温度Ti迅速变为最终温度Tf的第2个阶段完成的。如Ti>Tf,热震由冷却完成; 如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