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科(Viviparidae;pond snail)是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的一科。有9属,除南美洲外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知70余种,其中螺蛳属和河螺属为中国特有属。
种属分布田螺科有9属。除南美洲外,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知70余种,其中,田螺属的种类在中国仅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圆田螺属和环棱螺属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其他6属皆为东洋区种类,螺蛳属和河螺属为中国特有属,螺蛳属仅分布于云南省的湖泊内,河螺属分布于湖南及其周围省区,主要栖息于江河内。
形态特征田螺科动物体大型,身体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个部分。壳高可达70毫米以上,小型种壳高亦可达30毫米。外形为圆锥形、塔圆锥形或陀螺形。壳面光滑,或有螺棱、色带、棘状或乳头状突起。厣为角质薄片。头部很明显,在头部的背面两侧各有一个尖针状的触角。眼睛着生在触角基部的短柄上,一般可以看到20-30厘米远。头部两个触角之间,有向前方伸出的一个柱状突起,这是它的吻。吻的前端腹面有开口,就是它的口。口内有齿舌,上面排列小齿,利用齿舌刮取食物。
生活习性田螺科动物为淡水群栖螺类,群栖于江河、湖泊、池塘和水田中。以宽大的腹足匍匐于水草上或爬行于水底。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具有耐旱,耐寒,耐氧的能力。雌雄异体。雄性右触角变粗,形成交配器官。卵胎生,体内受精发育。仔螺长成后,陆续排出体外,在水中营自由生活。
常见种类中国圆田螺中国常见的种类。成体壳高约50毫米,壳宽35毫米。壳质薄而坚固,外形呈卵圆形。有6个螺层,各螺层的宽度增长迅速,壳面膨胀。合线明显。螺旋部较短而宽,体螺层极膨大。顶尖锐。壳面呈绿褐色或黄褐色。壳口为卵圆形,周缘常具有黑色框边;外唇简单,内唇肥厚盖脐孔。脐孔呈缝状。厣角质,为一黄褐色卵形薄片,具有明显的同心圆生长线,核位于内唇中央处。1北京地区的中国圆田螺的繁殖季节为4~8月;交配多在白天进行,时间不固定,长者可达12小时;雌螺产仔多在夜间,6~7月产仔最多,育儿囊内怀胚螺数平均70余个,
最多达100余个,发育成成熟仔螺后陆续产出体外,营自由生活,仔螺生长1年可发育成成螺。成螺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的食用田螺主要种类为中国圆田螺。
螺蛳为螺蛳属的模式种,壳长62mm,壳宽40mm。贝壳大,厚而坚固,外形呈塔状。有6个螺层,各螺层增长比较均匀,壳面外凸。壳顶钝。螺旋部较高,体螺层膨大。缝合线深。壳面呈黄褐色或绿褐色。螺旋部各螺层有2条念珠状的螺棱,在体螺层上有5条螺棱其第2条螺棱由三角形的棘状突起组成。壳口近圆形,体螺层上的棘状突起延至壳口外缘处形成钩状突起。内唇上方贴覆于体螺层上。脐孔缝状。厣角质,红褐色。栖息于高原淡水湖中。
分布于云南的滇池、洱海、茈碧湖、抚仙湖、星云湖、大屯海、剑湖。为中国特有种。2
耳河螺耳河螺为河螺属的模式种。分布于湖南和广东省。个体较前两种小,壳高一般为25毫米,宽15毫米。有4个螺层,螺旋部低矮,体螺膨大,占整个贝壳的绝大部分。壳口大,呈卵圆形。栖息于河流内。
福寿螺福寿螺属于苹果螺科的一员,这一科淡水螺类大多体形不小,外壳近乎圆球形,以水生植物为食,喜爱生活于水池或河川。福寿螺原产于阿根廷,20世纪80年一代引入台湾,非常适应台湾的水田环境,大量滋生,变成稻田的主要危害。3
经济价值田螺科动物肉可供人食用,也是鱼类的饵料或家畜家禽的饲料。在中药中称为“田蠃”,性寒味甘,有清热、利尿的功能。
危害田螺科某些种类是棘口虫类的第1、第2中间宿主。有的种类大量孳生而造成沿江河湖泊的工厂冷却水管的堵塞。
相关辨别卵方面福寿螺是卵生的,且将粉红色卵块产于水稻等物体上,而田螺则是胎生的。
壳方面福寿螺的壳是棕色的,且有黑色条纹,而田螺则是茶绿色至黑色的。详细辨别见图2。
肉方面福寿螺的肉是金黄色的,而田螺的肉则是土黄色的。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