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目(学名:Apodiformes)均为小型攀禽。嘴短阔而扁平,或纤细如针。肱骨短小,翼狭长而尖,次级飞羽短而少,适于快速飞行和在空中悬停。尾多为叉形,尾羽10枚。腿短而弱,跗跖大多被羽,四趾均向前,或后趾能向前转动。1
主要在空中生活,常成群在空中飞翔和捕食。食物主要为昆虫(雨燕)和花蜜(蜂鸟)。1
外形特征雨燕目鸟类体型较小;头骨呈雀腭型或裂腭型;嘴形扁短,尖端稍曲,基部宽阔,无嘴须;翅形尖长,第5枚次级飞羽存在或缺如;尾形多变,大多呈叉状,尾羽10枚;脚短,跗蹠大多被羽;四趾均向前,或则后趾能向前转动;唾液腺发达;尾脂腺裸出;体小,雌雄鸟相似。雏鸟为晚成鸟。2
生活习性雨燕目鸟类常结群空中飞翔,飞行速度快而敏捷,飞行时能张口捕食昆虫;通常营巢于岩壁、建筑物或树上。2
分布范围雨燕目鸟类属世界广布种,几乎遍布全世界,但蜂鸟科仅分布于美洲新北界和新热带界。2
全世界共3科134属428种,其中我国有2科5属10种。1
下属分类雨燕科(Apodidae)雨燕科全世界有21属92种,几遍布于全世界,我国分布有4属9种,几遍布于全国。1
我国分布的主要包括金丝燕属(Aerodramus)、雨燕属(Apus)、棕雨燕属(Cypsiurus)和针尾雨燕属(Hirundapus)。其中,金丝燕属包括短嘴金丝燕(Aerodramus brevirostris)、爪哇金丝燕(Aerodramus fuciphaga)、大金丝燕(Aerodramus maximus)3种;雨燕属包括小白腰雨燕(Apus affinis)、普通楼燕(Apus apus)、白腰雨燕(Apus pacificus)3种;棕雨燕属包括棕雨燕(Cypsiurus parvus)1种;针尾雨燕属包括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灰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ochinchinensis)2种。4
凤头雨燕科(Hemiprocnidae)凤头雨燕科全世界有1属4种,也有学者将其合并为3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我国有1属1种,主要分布于云南。1
凤头雨燕属(Hemiprocne)有凤头雨燕(Hemiprocne longipennis)、凤头雨燕(Hemiprocne coronata)、须凤头雨燕(Hemiprocne mystacea)、小须凤头雨燕(Hemiprocne comata)4种,其中分布于我国的为凤头雨燕。
蜂鸟科(Trochilidae)蜂鸟科全世界有112属332种,全部产于美洲,主要生活在热带地区,少数种类可向北到达加拿大。在我国没有分布。5
蜂鸟科鸟类以体型极小而闻名,最小的是古巴的吸蜜蜂鸟(Mellisuga helenae),全长小于5.08cm,是世界上最小的鸟。该科鸟类翅扇动极快,频率特高,为50~70次/秒,翼高速震动产生特殊的嗡嗡声,常在空中悬停,也能向后飞行,这在鸟类中是少见的。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佘宗莲 - 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