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蛤仔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蛤仔,中药名。为帘蛤科动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et Reeve)及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Sowerby)的壳和肉。分布于我国沿海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收敛生肌之功效。常用于臁疮,黄水疮。入药部位

壳和肉。

性味味甘、咸,性寒。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生肌。

主治用于臁疮,黄水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

采集加工四季均可采捕,一般在退潮后,用耙网于海底捕捞。捕得后,煮熟取壳晒干。肉随取随用。

形态特征1、菲律宾蛤仔:又名蚬子(《东北动物药》)。贝壳近卵圆形,质坚实,两壳膨胀,一般壳长42-54毫米,壳高32-37毫米,壳宽22.5-29毫米。壳顶稍前弯、突起,位于背缘前方。小月面卵圆形或略呈菱形;楯面狭长,梭形。外韧带黄褐色,突起,壳前端稍圆,后端边缘圆形或略呈截形。壳表颜色及花纹多变化,一般为褐色或灰黄色。生活于泥沙滩者,个体小,色淡并杂有彩色斑纹;泥滩者个体大,色较深。生长线与放射肋交织成布纹状,于壳顶及中部较细密,越向后端纹理越粗壮,基中放射肋细密,90-100条。壳内面白色或略带黄、紫色,具光泽。铰合部狭长,每壳均有3枚主齿,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粗,末端钝圆。水管基部愈合,入水管口缘触手不分叉。前闭壳肌痕半圆形,后闭壳肌痕近卵形。

2、杂色蛤仔:本种与菲律宾蛤仔形状相似,常相混淆不易区分。主要特点为壳较小而薄脆,略长。一般壳长25-39毫米,壳高18-28毫米。壳表面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淡褐色、棕色,并有密集的褐色或赤褐色斑点或花纹,自壳顶至腹面有较淡色带2-3条,放射肋细密,扁平,50-70条。壳内面白色稍带紫色或淡红色。前闭壳肌痕稍小,呈心形;后闭壳肌痕稍大,呈桃形。水管完全分离,入水管口缘触手分叉。

生长环境1、菲律宾蛤仔:生于近河口沿岸或波浪平静的内湾中,自潮间带至潮下带10余米的沙和泥沙质海底者有生长。雌雄异体,北方繁殖季节在6-10月。分布于我国沿海,辽宁、山东产量最大。

2、杂色蛤仔:生活于近河口沿岸和潮间带浅泥沙滩。分布于福建平谭以南沿海,至北部湾和海南岛南岸。

药材性状1、菲律宾蛤仔:贝壳呈卵圆形,长2.5-5.4厘米。外表面灰黄色或灰白色,有的具带状花纹或褐色斑点,并有细密的放射肋与同心排列的生长纹交错形成的布状纹;内表面灰黄色,略带紫色。质坚厚。气微,味微咸。

2、杂色蛤仔:贝壳较小,长卵圆形,长2.5-3.9厘米。外表面棕色、淡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并常有淡色色带2-3条,放射肋与同心生长纹交织成布纹;内表面淡灰色或肉红色,质较薄。气微,味微咸。

1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淑媛 - 博士、助理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