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情绪的分化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在婴儿成长为成人过程中的情绪类别,由单一到多样,从原始、简单、基本情绪到复杂的高级情感的发展过程。

简介在婴儿成长为成人过程中的情绪类别,由单一到多样,从原始、简单、基本情绪到复杂的高级情感的发展过程。加拿大心理学家K.M.布里奇斯1930~1936年间提出情绪分化的较完整的理论。她认为婴儿从出生到3个月之间,一种原始情绪分化为痛苦和欢乐两种情绪反应; 在1岁之内痛苦又分化为忿怒、厌恶和惧怕;快乐又分化为高兴、亲爱和欢乐;到2岁左右,儿童已显示出大部分成人的复杂情绪。中国心理学家林传鼎于1947~1948年观察了500名婴儿后认为,新生儿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情绪反应;到3个月末有欲求、喜悦、厌恶、忿急、惊骇、烦闷6种情绪反应相继发生;到2岁时,已有亲爱、尊敬、同情、好奇、羡慕、惭愧、失望、厌恶、愤怒、恐惧等20多种情绪反应。苏联心理学家雅科布松把儿童情绪的发展变化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即:情绪的冲动性和境遇性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增加,情绪生活逐渐社会化。尽管还有一些不同的分化内容,但都认为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的。1

相关理论布里奇斯的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bridges,k·m·1932)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早期比较著名的理论。她通过对一百多个婴儿的观察,提出了关于情绪分化的较完整的理论和0一2岁幼儿情绪分化的模式。

她认为,初生婴儿只有皱眉和哭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是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6个月以后,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比如,眼睛睁大、肌肉紧张,是恐惧的表现。12个月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

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被较多的人接受。一些人还用不同的形式把它的情绪分化模式表示出来。但是,布里奇斯的理论也受到批评。心理学家认为,她的情绪分化阶段缺乏具体的指标,因此难以鉴别每种情绪是如何区分出来的。也没有说明形成分化的机制。

林传鼎的理论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观察了500多个出生后1到10天的婴儿所反应的54种动作的情况(1963)。根据观察结果,他提出既不同于华生所提出的原始情绪高度分化的理论,也不同于布里奇斯关于出生时情绪完全未分化的看法。他认为。新生婴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愉快和不愉快。二者都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的表现。他认为,不愉快反应是通常自然动作的简单增加,为所有不利于机体安全的刺激所引起。饱满的反应和不愉快的表现显然不同,它是一种积极生动的反应,增加了某些自然动作,特别是四肢末端的自由动作,这种动作也能在婴儿洗澡后观察到,这就说明了一种一般愉快反应的存在,它为一些有利于机体安全的刺激所引起。

他提出从出生后第一个月的后半月,到第三个月末,相继出现6种情绪,用情绪词汇来说,可称做: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这些精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或不愉快的轮廓上附加了一些东西,主要是面部表情。而惊骇则是强烈的特殊体态反应。4一6个月已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悦、忿急,逐渐摆脱同生理需要的联系,如对同伴、玩具的情感。从3岁到入学前,陆续产生了亲爱、同情、尊敬、羡慕等20多种情感。

伊扎德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美国情绪研究中颇有影响。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情绪也逐渐增长和分化,形成了人类的9种基本情绪,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惧怕、兴趣、轻蔑、痛苦。每一种情绪都有相应的面部表情模式。他把面部分为三个区域:额-眉,眼-鼻-颊,嘴唇一下巴,并提出了区分面部运动的编码手册。

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对婴幼儿情绪进行了实验研究,其结果支持了伊扎德的现点。孟昭兰指出,只有当婴儿面部各部位肌肉运动达到足够的程度时,其面部模式才是典型的。如果面部某部位肌肉运动和另一部位的肌肉运动所代表的表情不相同,那就成为难以辨认的复合表情。她的研究发现,兴趣和痛苦也是最早发生的情绪,轻蔑和害羞在1一1.5岁时也已经发生。

总之,可以认为,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基本情绪。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