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背五穴,经外奇穴名。出自《千金翼方》。别名脊五穴。位于背腰骶部,第2胸椎棘突高点1穴;骶骨尖端1穴;第12胸椎棘突与第1腰椎棘突之间1穴;第3腰椎棘突高点旁开4寸2穴,共5穴。上1穴布有第1胸神经后支内侧支;下1穴分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中1穴分布有第11胸神经后支内侧支;旁2穴分布有第12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其外侧支。主治小儿急、慢惊风,角弓反张,抽搐,腰及腰骶部痛,癫痫,精神病等。针刺0.5-1寸;可灸。
功能作用息风定痫,开窍醒神。
定位位于背腰骶部,第2胸椎棘突高点1穴;骶骨尖端1穴;第12胸椎棘突与第1腰椎棘突之间1穴;第3腰椎棘突高点旁开4寸2穴,共5穴。
解剖上1穴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1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1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下1穴在尾骨端,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分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中1穴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约有第11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分布有第11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旁2穴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髋肋肌之间,约有第12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分布有第12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其外侧支。
主治小儿急、慢惊风,角弓反张,抽搐,腰及腰骶部痛,癫痫,精神病等。
操作针法:针刺0.5-1寸,局部酸麻胀感,留针30分钟。
灸法:取附子饼或蒜泥饼5枚,置于脊背5点上,上放中型艾炷灸之,每灸3-5壮,或用米(麦)粒灸每灸灸5-9壮(五点同时灸)。(本法治小儿惊风一般用米粒灸,于癫痫症缓解时灸治,则取隔物灸。)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惊风,癫痫等。
附注中间三穴在督脉循行路线上;《类经图翼》将此列为奇穴,名“脊背五穴”。
相关论述《千金翼方》:“大人癫,小儿惊痫,灸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此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侠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以丹注所灸五处,各百壮。削竹皮为度胜绳也。”
《中国针灸学》:“先自第二胸椎骨上点上一墨,骶骨之尖端亦点上一墨。从两墨点之中央亦作一点墨,再以第二胸椎墨点与中间墨点之距离长度折半,复以折半之长度,折成△角,上角置于背脊之中央点上,其下两角合作一墨点,全背面计五墨点,即是五穴位。每墨点各灸三十壮,小儿减半。主治成人癫痫、小儿痉挛。”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脊背五穴,奇穴。……灸三至七壮。主治大人癫痫、小儿痉挛。”
123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华明义 - 中医主任医师 - 山东中药大学中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