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拉丁名:Crocidura suaveolens (Pallas)
英文名:Lesser white-toothed Shrew
分类地位: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 哺乳纲 > 食虫目 > 鼩鼱科 > 麝鼩属。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北京,山西,山东,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北,四川,贵州,广西。1
识别特征体长60mm,尾长40mm。体型小。体背面包括头部、背部、四肢及尾上面均为褐棕色;腹面自 下体侧及尾下均为灰棕色。头骨纤细,吻部不长。1
亚种北小麝鼩新疆亚种(学名:Crocidura suaveolens ilensis),Miller于1901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伊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疆伊犁。
北小麝鼩叶尔羌亚种(学名:Crocidura suaveolens lignicolor),Miller于1900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西南部叶尔羌河)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疆巴楚。
北小麝鼩四川亚种(学名:Crocidura suaveolens phaeopus),G. Allen于1923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万县。
北小麝鼩山东亚种(学名:Crocidura suaveolens shantungensis),Miller于1901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黑龙江、安徽、内蒙古、山东、山西、江苏、辽宁、宁夏、浙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山东即墨。2
北小麝鼩的代谢产热和体温调节特征为探讨食虫目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谢产热和体温调节特征,本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测定了北小麝鼩在环境温度5~30℃下的静止代谢率(RMR),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17.5~25℃的范围内,北小麝鼩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55±0.38℃;热中性区(TNZ)为20~25℃;基础代谢率BMR为5.46±0.23(mLO2/g.h),其中环境温度在25℃时静止代谢率最低,为4.84±0.39(mLO2/g.h)。在5~25℃环境温度范围内,热传导值保持稳定;在此温度范围内,北小麝鼩的热传导率(C)最低,平均为0.42±0.01mLO2/(g.h.℃)。总之,北小麝鼩的产热和体温调节特征为较高的BMR,中等的热传导率,较低的体温和较宽的热中性区。这些特征可能与该物种体型小、夜行性、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等生活习性密切相关。